“巴 蜀 自 古 出 文 宗 ” 李白画像
杜甫画像
巴金
蜀地滋养着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家。闪耀的群星是巴文化与蜀文化共同孕育结出的硕果,是巴蜀文化长期认同与融会的产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付诗晨
文学创作中,地域是塑造笔下人物性格的基础环境。有的喜欢用虚构的地理位置给自己所写地方定调,马尔克斯的马贡多、福克纳的约克纳帕法不外乎如此;有些则点明其真实所在。而无论哪一种,都反映出地域性的体验是思想独立的基础。
由此看,从“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到“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再至白话新诗绵延不绝的发展,蜀地滋养着各个时代一批批文化大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蜀 自 古 出 文宗”,闪耀的群星是巴文化与蜀文化共同孕育结出的硕果,是巴蜀文化长期认同与融会的产物。
历 史 上将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称为巴蜀地区,其腹心地区大致与现成渝两地区域相当,成渝也分别为蜀文化、巴文化的中心。巴文化和蜀文化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地域背景,但在各自发展中又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流,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积淀,它们深深地影响了成渝两地各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这些文化事业发展的深厚背景。不管我们是用巴蜀文化这个概念,还是用这个成渝文化这个概念。
过去的文史学研究惯于倾向一种宏观而庞大的理论假设,假设先存在一个属于民族整体性的、抽象性文化,随后这个文化才逐渐在不同地区的局部表现出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则认为,这种假设更多是一种猜想。事实上,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从具体时空当中开始的,“比如中国的文化,分别从我们四川、浙江、湖南、北京多地独立发展之后再经过融合,与其说首先存在一个抽象的中国文化,还不如说首先存在一个影响了我们具体个人的地方文化。”
李怡教授说,就巴蜀文化而言,也有其独立的文化发展历史。三星堆、金沙、大足石刻、长江三峡……无不展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产生展现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彼此发展当中相互交流、激荡,融合成为同源共生的巴蜀文化。它虽复杂深邃,但远不悬空抽象,根植于生活内容,最后再落实到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学当中来。
出蜀入蜀佐证
文化同源具有深厚历史背景
在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史中,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现象,就是存在“出蜀入蜀”两类知识分子而形成的一个对照关系。
从初唐到晚唐,唐代诗人入蜀之路就没断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都曾入巴蜀,而他们在游历巴蜀之后,将巴蜀的慷慨馈赠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诗歌中,一扫初唐诗坛靡颓浮艳之风,开创出清新而质朴的文风。边塞诗人岑参在51岁的时候来到四川游历山水,过惯了边塞生活的他最终终老于此地。“安史之乱”中走投无路的杜甫,来到了成都和重庆(奉节),将其一生中生活最安定、诗情最为勃发的九年留在了巴蜀,足迹踏遍巴蜀大地东西南北,在这里写下了现存杜诗中的大半,其中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等名篇。在成都锦江边四川大学旁边,有一座纪念女诗人薛涛的望江楼,唐朝另外三位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来到成都,与这位薛涛皆曾有过诗文唱和。刘禹锡很喜欢蜀地民歌竹枝词,后来更是将竹枝词这种民歌形式转变为文人的诗体。此外,喜欢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李商隐、叉手一吟便成一韵的“温八叉”(温庭筠)等等青史留名的诗人也在这浩浩荡荡的入蜀大军当中。
他们或翻越秦岭,或逆流而上,到达四川盆地,在这里完成了他们人生和艺术当中非常重要的蜕变,最后推动其文学艺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构成了他们人生和艺术发展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记忆。
另一方面,从李白苏东坡仗游天下,到郭沫若巴金远洋留学,巴蜀大家,本土的知识分子,也有摆脱地域限制,进入到一个更大的人生范围,走出四川甚至走出中国以取获得新知新阅,再从而做出了更大贡献。
这其中也有李怡的影子。祖籍湖北汉阳的他,祖父辈因抗战来到了四川。自己在重庆出生,成长过程中又曾北上求学,之后再回到四川成都。他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也是四川人,与巴蜀文化有深刻的联系。
诗歌与科幻
巴蜀文化合力发展新方向
文化的繁荣,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文化人群的数量,以及大众对文化的需要。在李怡看来,吸引人才,拓宽文化的需求是成渝两地共同的目标,“两地之间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竞争不是结果和目的,竞争是为了更好的合作。”他认为,目前诗歌和科幻,是巴蜀文化凝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的一个新的产业基础。
成渝两地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呈现出阶段性的蓬勃和冷却,都是受影响于人的不断迁入迁出。比如抗战时期,知识分子齐聚西南川渝两地,在此接受教育,也传播着思想,引出了成渝文化繁荣的新高峰。
李怡说,这同样反映在五四时期。“当时我们都以为创作白话新诗的是北京上海,这样少数所谓比较发达的、开放程度更大的区域,其实不尽然,除了胡适的第一本白话诗集,第二本新诗就是我们成都的诗人叶伯和,而叶伯和在他的诗歌集里边告诉我们,周围还有一大批诗人也在写作新诗。
所以李怡认为,成渝两地文化的新繁荣新发展,一方面要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挖掘曾经的文化优势和大众需要。“比如新诗,成都是中国新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源地,这个在过去是我们被我们忽视的。根据我的考证,在当时很多成都的期刊,包括报纸的副刊都刊登了大量的新诗,而中国较早的一张诗报也是在我们成都出现的。”
新闻推荐
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生猪产能加快恢复,猪肉供给持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7.6%。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生猪均价以降为...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