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蒨
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小城巴耶市,不仅因其毗邻二战盟军登陆诺曼底的海滩而知名,还因为巴耶中学曾经在上世纪20年代接待过年轻的邓小平而被中国人所知。2018年11月,记者访问了巴耶中学,考察了当时的史料记录,并在校长贝尔特朗·比舍罗先生的介绍下回顾了那段时期的历史。
1987年2月,法国学者热内维尔·巴尔曼女士给当时的巴耶市长写信,询问该市是否曾在1920年接待过一批来自中国的学生。她特别指明,其中一位在1920年12月18日登记注册的学生叫做邓希贤,也就是我们所知的邓小平。根据巴尔曼女士提供的资料显示,邓小平曾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3月在巴耶市就读中学。
巴尔曼女士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的历史学者,当时正在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勤工俭学运动进行研究,后来还出版了《1920年至1940年:法国的中国勤工俭学运动》一书。正是巴尔曼的研究,使得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在巴耶就读的历史为大众所知。
巴耶市长委托当时的巴耶中学校长进行档案查询,很快找到一些资料。根据档案显示,1920年,共有24名中国年轻人来到巴耶中学,其中2人可说流利法语,作为其余22名学生的翻译,邓小平就在其中。这批中国学生一直在巴耶中学寄宿就读至1921年3月。根据学校的资料记录,这批学生被安置在工商专科班中。
根据巴耶中学校长贝尔特朗·比舍罗的介绍,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受到一战的影响,人口损失严重,当时的欧洲出现了一个叫做“国联”的组织,由一批政治家出面,积极与各国使馆展开合作,邀请外国留学生到法国学习,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一种方法。当时的巴耶中学已经接待了不少来自英国、俄国和挪威的留学生。这一时期,法国和中国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当时的法中友好协会起到了纽带的作用,甄选和培养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并为他们提供经济资助。
1920年9月,刚满16岁的邓小平作为四川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学生离开故乡,踏上前往法兰西的旅程。他和同学们在上海码头登上法国邮轮,在海上经历颠簸的40个日夜后,到达法国马赛,然后坐18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巴黎。在巴黎,负责组织和接待的法中友好协会分配这些学生的去处,与邓小平一同来自四川的24名学生被派往诺曼底地区的巴耶中学。到了学校后,他们被安置在工商专科,一边学习法语,一边补习相关课程。根据学校当时的财政记录,邓小平在此读书时非常节省,每月的杂费花销不到19法郎,而其他学员的平均花销在25法郎左右。
然而,从1921年2月开始,法中友好协会遭遇财政危机,无法继续支付当时派往法国的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费用,中国留学生由此走上了半工半读的道路。根据贝尔特朗·比舍罗的介绍,到了1921年3月,巴耶中学已经无法承担任何中国学生的费用,这批中国学生不得不离开,4月来到法国中部的工业城市克鲁梭,在当地的钢铁工厂工作。正是从这里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热血青年亲身体会到西方工业现代化的另一面,即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他们一边辛苦工作,一边开始对资本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进行反思,更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2006年,巴耶中学在校庆200周年时曾出版了一部文集,其中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学校的中国人》,回忆了中国人在巴耶的历史。作为法国西部小城,巴耶接待过的亚洲游客少之又少。这篇文章让这段中法历史被当地居民所知,他们也对巴耶中学曾经接待过年少时期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而感到惊讶和自豪。贝尔特朗·比舍罗表示:“当我们了解到邓小平曾经在这里学习过时,我们非常骄傲。”他认为,邓小平在这所学校的学习经历是这所建立于18世纪学校校史的重要一页,能够接待邓小平及其同学在这里学习,不仅是学校的荣幸,也是中法之间珍贵友谊的印证。
(据2018年11月9日人民网)
新闻推荐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会场本报全媒体记者夏菲妮赵文赵紫荆文/图声音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法治建设仍是代表们普遍...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