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梅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李保均教授近期出版了长篇小说《花农》,这是一部献身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群像小说,描述当代知识分子的友谊、爱情和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可贵品质,抒写当代知识分子纯善的人性美与和谐美。李老师以84岁之高龄写出了这本36万字的长篇,也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和赞叹。元旦前后我们同李保均教授就《花农》创作进行了对话。
姚:这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小说,您在川大从教60年,它应该和您的生活体验有密切关系吧?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李:如果从中学算起,七十年来,我几乎见证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知识分子的所有经历。改革开放后很多文学大家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中反映了此前部分时期的生活。这部分生活内容我是很熟悉的。但《花农》所写的题材内容与此不同,小说的主要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
姚:请您谈谈《花农》的主题。
李:这部小说的主题很容易被概括为颂扬知识分子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实际上这只是人物活动和情节依存的背景。小说通过这个题材彰显人物的人性之美——他们之间的友爱、忠实、与人为善、宽容、奋进的精神、先进的思想和事业心,才是本书的主旨。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美。我们在现在的小说、影视作品中看到太多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窝里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心不古、阴谋、陷害、人性恶和“鬼谷子”。这与我所闻所见不符。《花农》要让大学生和青年读者看到他们的教师是高尚的赵楷行、柴久思,他们的同类是思想健康的天玫、芷君等等。
在《花农》里,是人心向好。
姚:本书的人物繁多,情节复杂,但我感到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性格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也是本书叙述方法的侧重点。
李:小说是叙事艺术,涉及到情节的铺排,叙事背景的设置,人物描写的方式。叙事角度和侧重点往往决定一部小说的基本艺术特色。
姚:本书很讲求叙述语言的提炼,另外,本书一大语言特色便是在人物语言中引用了很多歇后语及古今中外名作名言,在您刻画石天玫这个角色时尤甚,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您将其戏谑为“掉书袋”,这是否间接寄寓了您对年轻读者的某种启示?
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知识分子这个环境里,言语间引经据典是一种话语常态。但它是为性格刻画服务的,这不是“知识分子腔“。如果说给读者有什么启示,那就是读书要像久思、天玫那样,每读一书,都要认真读、记,据之为己有,成为知识财富,不可过目而忘。
姚:在《花农》中的人物是否有现实原型?您觉得这些人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李:小说的大学背景(川大)不点自明,故事、人物都是虚构的,但若完全没有生活体验,也是编不出来的。比如那位徐校长和他小脚妻子的故事就是真实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如1950年代从英美归国的赵楷行教授、黛泽远教授身上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正派的品格,也是有所本的。重要的是艺术概括,作品达到的应该是艺术真实。
《花农》
作者:李保均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2019年四川住房公积金账本出炉 年缴存额首次突破1000亿
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和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发布了《四川省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以下简称《...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