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听陈朝晖还有哪些金句。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不少企业倒下,而主打新型方便食品的四川白家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却供不应求。
“生产忙不过来,完全是被订单‘砸晕’的感觉。”近日,在成都东湖公园旁的一栋写字楼里,白家食品董事长陈朝晖在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疫情刚一发生,企业就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开足马力生产,发货量仍不足订单量的1/3。”陈朝晖说,最近两个月,企业订单量增长了500%。“发不出货,每个月仅线上退款就有近千万元,线下就更多了。”
疫情期间销售井喷
想尽办法抓采购补齐供应链
记者:疫情下,销售井喷在意料之中吗?陈朝晖:虽是突如其来,却也在意料之中。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方便食品是最先被抢购的物资之一。
此次疫情,我们在武汉“封城”当天,就召开了应急动员会,全方位备战。事实印证,大型商超货架很快被抢购一空,线上订单暴增,供不应求。
白家食品有3家工厂,分别位于北京、成都和宜宾。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工厂,2月3日率先全面复工复产。但当时供应链复工率不到10%,生产十分困难。我们想尽办法抓采购,补齐供应链。截至2月底,企业发出了价值7000多万元的货品。而当时整个供应链复工率仍不到40%,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即使在产能完全不能满足订单需求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想方设法分4批向武汉多家医院和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等捐赠了8000多箱最受欢迎的产品。
记者:疫情期间,哪些产品卖得最好?陈朝晖:虽以方便粉丝起家,但近5年我们的重点已转向更健康、美味,单价也更高的新型方便食品。比如自热煲仔饭、酸辣粉、红油面皮等,单价在十几元至二十几元不等。
疫情期间,也是这类新型方便食品订单量最大,占了订单总数的六成以上。平时大家可能还觉得有点小贵,疫情下能替代出门就餐或者外卖,因此卖得很好。
从年产值不到3亿
到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
记者:为何近5年企业会把重点转向新型方便食品?陈朝晖:我们一直是一家产品驱动型企业。转型,是因为洞悉到了市场变化的趋势。
20年前,我们从方便粉丝起家,凭借差异化策略和主打细分领域的新产品,在传统方便面市场的红海中杀出一条生路。坦白说,虽然活下来了,但活得并不好,成长速度非常缓慢。从2000年到2015年,公司耕耘15年时间,年产值仍不到3亿元。
2015年前后,我捕捉到市场的一些新变化。其中两个现象十分明显,一是餐饮板块里的粉、面等中式快餐成长迅速,单价提升较快。二是外卖市场迅速崛起。
我认为,这意味着消费者餐饮消费观变化的一大趋势——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时,对新鲜、美味、健康的要求也更高了。
鉴于此,我们提出新型方便食品概念。非油炸,而是通过物理熟化使得产品更健康营养。口味、质感等最大程度去接近餐馆就餐的感觉。同时,强化传统地域美食概念,我们从白家肥肠粉、四川酸辣粉,到重庆小面、成都甜水面、绵阳米粉等,多年来一直在延续这一风格。
20年前,我们还只能做到口味上的接近。现如今,已实现全方位接近餐馆级。
记者:现在,算活得好了吗?陈朝晖:当然。当你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就会主动回报你、嘉奖你。近5年,公司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速。今年产值将突破12亿元。如果不是受制于产能,增长会更快。
A轮融资完成B轮融资筹备中
将建新基地扩大产能
记者:产能是公司目前面临的头号难题?
陈朝晖:从眼下来看是这样。近期公司刚完成1.1亿元的A轮融资,B轮融资也正在筹备中。这些钱将主要用于扩大产能和补充流动资金。
高增速下扩产计划本来就有,疫情下订单井喷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和需求。目前,我们正在四处找厂房。除了在四川建新基地,还希望能到华中、华东地区投资建厂。
记者:目前你们生产的新型方便食品,品类繁多,配料复杂。扩产之外,提升效率的难度不小吧?
陈朝晖:确实如此。经过60多年发展,传统方便面的生产线已经高度自动化。但新型方便食品是国内诞生的新事物,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生产线,都是靠我们和设备厂商根据需求共同去开发。
我希望,四川能出现更多专门针对新型方便食品制造的智能化设备提供商,让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更好结合,让四川食品装备制造业的地位能与美食大省、农业大省地位相匹配。
记者:目前企业研发方向有没有变化?
陈朝晖:方向是否变化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不但要满足他们的显性需求,更要去满足他们自己都没发现的、潜在的需求。
新闻推荐
植入广告,盗版猖獗一场疫情,延迟了开学的铃声。为保证停课不停学,学生们开启了“云课堂”模式。不过,“云课堂”也屡屡遭...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