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成都市 绵阳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泸州市 德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资阳市 宜宾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雅安市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广安市 巴中市 眉山市
地方网 > 四川 > 今日四川 > 正文

绵竹年画:一纸风行 祈福迎瑞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20-02-11 06:20   https://www.yybnet.net/

□ 彭忠富 文/图

“萌年画”之门神(章昉)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它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并称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绵竹年画艺人通过制粉笺纸、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线等工序,遵循“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的色彩规律,呈现出众多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的优秀作品。2006年5月,绵竹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绵竹过中国年”已经成为川西地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标签,也是一张送给所有人的节日请柬。活色生香的绵竹年画红红火火,留住了家的味道和土地的厚重,成为了中国年中浓墨重彩的奇葩。年画是绵竹的一张靓丽名片,酒乡因为画境而变得更加秀美。

鼠年吉祥图(胡光葵 供图)

猴子与货郎(刘竹梅)

新桃旧符, 南华宫中去看画

腊七腊八,杀鸡宰鸭。过了腊月初八,大年三十的脚步也就一天天近了。不管是通都大邑,还是边鄙荒村,国人过年都大同小异。不外乎城市高楼林立,灯红酒绿,过年要时尚些;而乡村则由于远离现代文明的浸染,反而保留了更多的年味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人王安石的《元日》,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国人过年的热闹场景,其中贴桃符可谓我们最看重的民俗。

桃符是最早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门神画正式被称为年画),除旧迎新之际,国人将其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祈福纳祥等。至于桃符内容,则从最初的神荼郁垒,逐渐演变为将军、福神、天仙和童子等。龙门门神要带凶相,因此《秦琼敬德》这样的武门神是首选。堂屋里有神龛,供奉着祖宗牌位,因此堂屋门多见《鹿鹤同春》这样的文门神,寓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门神要贴成“脸对脸”,不能贴成“背靠背”,谁左谁右都有讲究。门神如果贴反了,一年中诸事不顺,左右为难。睡房门上多贴以童子和仕女为题材的一类门画,内容多为抱瓶、采莲、佛手、仙桃之类,表示子孙繁衍、福寿无边之意。至于灶房甚至牲口圈舍,贴年画也是各有讲究。

杂七杂八算下来,年前国人需要采购的年画每家每户少说也需要十来张,这样海量的需求自然就催生了不少年画艺人。大多数年画艺人就是农民,他们农忙时扛起锄头干活,种瓜点豆,自给自足;农闲时拾掇印版,摊开纸张细勾慢染,斯文雅致。饱含泥土气息的绚烂年画,充分满足了农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想象,反映了乡土中国农人的艺术追求和品位。其实农人的要求不多,不外乎吃饱穿暖、连年有余、福寿延年、清洁平安罢了。因此,每年除夕夜之前,就算手头再紧,农人们也会挤出钱来选购年画装饰年景。

绵竹因“地滨绵水,其地多竹”而得名,杜甫诗赞“绵竹亭亭出县高”,可见绵竹早就以盛产竹子著称。丰富的竹料、煤炭、水源、石灰石和草碱,造就了绵竹发达的手工造纸业,至今绵竹遵道镇尚有纸厂沟之名。清咸丰年间《绵竹县志》载:“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可见,造纸、印刷、年画,彼时在绵竹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绵竹年画起源于宋代,清代为鼎盛期。清代中叶,四川城乡各地普遍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使年画师们的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绵竹手工造纸业不断发展和革新,实验成功了“粉笺纸”;年画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细致,专人专事,精益求精,不论刻版还是敷彩都达到较高水平,并形成有特色的流派和个人风格。

清代中后期,绵竹有大小规模不等的作坊三百多家,年画艺人逾千人,加上帮工,从事年画生产者达万人以上。每年门神、斗方大约要出一千万份左右,画条两百多万份以上。如此之多的绵竹年画,本地自然是消化不了的。事实上,绵竹年画除供给四川省内外,还远销至西南、西北及东南亚地区。《绵竹县志》载:“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则接踵城南,购过者遍于王道百五十里。”可见,绵竹年画在清末的绵竹经济生活中占了较大的比重。

“南华宫中去看画,东门河坝去看花”,绵竹南华宫(绵竹年画艺人行会伏羲会所在地)就是当时的年画交易中心。“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真如绵竹貌,芳名不愧小成都。”那些坐贾行商在绵竹采购的特产,除了脍炙人口的绵竹大曲,松茂地区的山货药材,一定还有美轮美奂的绵竹年画。彼时,清道石桥滩的射水河码头,十冬腊月整日忙忙碌碌的,一船船的绵竹年画顺流而下到沱江,穿州过县,于是方圆数百上千里的人家,都因为张贴了绵竹年画而变得靓丽起来。年节时,农人们一边品着绵竹大曲,一边欣赏着绵竹年画,将一年的丰收与富足写进了脸上舒展开的皱纹里。他们记住了绵竹,也记住了绵竹年画和绵竹大曲。

匠心独运,一生只为一幅画

绵竹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名家,兴起了很多年画作坊,分布在县城及城郊的西南、板桥、孝德、清道、遵道、拱星等乡镇。年画作坊中最有名的要数梁云鹤画店、傅兴发作坊。傅兴发的门画人物生动、色彩艳丽,云鹤斋的木版拓片雕工精细,清道乡生产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而遵道乡的美人、娃娃戏则风格独特。

现存绵竹年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代绵竹年画画师黄瑞鹄创作的长卷年画《绵竹迎春图》。黄瑞鹄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1938年。绵竹县城北郊人,自幼习画,家境甚贫,是传统的绵竹年画传人之一。《绵竹迎春图》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构成,大致分为四部分:迎春、报春、游春、打春。这是一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力作,画面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生动地再现了绵竹清代迎春巡游的盛况。作为绵竹年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堪比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绵竹迎春图》是绵竹人的骄傲。

从2013年第十二届绵竹年画节开始,绵竹人将《迎春图》用全城巡游的形式再现出来,生动地展现出绵竹人欢庆春节的场景。巡游队伍分为“三国文化方阵”“大唐国酒方阵”“贡茶飘香方阵”“年画骑车仕女方阵”“老鼠嫁女方阵”等。2015年,绵竹年画艺人尹天润耗费四年多时间,将这幅年画经典作品雕刻成版,创作出了木版年画《迎春图》,这是《迎春图》自诞生以来唯一的一幅手工雕刻版。这幅用梨木雕刻成的木版年画《迎春图》,主要采用刊刻的方法进行雕刻,共雕刻人物460余个,其它图案不计其数,木板上的游行祭祀人群、亭台楼榭、走卒摊贩等各类图案惟妙惟肖。后来,这幅木刻版《迎春图》入围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山花奖”。

迄今为止,绵竹年画画师被授予国家级传承人的有陈兴才、李芳福两人。2012年10月陈兴才去世后,绵竹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仅余李芳福一人。陈兴才1920年生于绵竹清道。幼时上过两年私塾。1933年拜其大伯陈世金为师,在本村学习年画制作技艺。清道是绵竹年画的主要产区,其作品以门画、斗方为主,多为小幅,画风细腻,在案子上施彩,用过拓方式制作人物衣饰上的花纹,被称为“南路货”。陈兴才学艺三年,掌握彩绘技艺之后,又学会了雕版。绵竹年画业中,雕绘分家,全面掌握整套手艺的艺人为数不多。出师之后,陈兴才独立从事年画制作。几十年来,陈兴才翻刻了许多传统样式的作品,其技法熟练,并熟谙传统造型的方法程式,他翻刻的传统作品能达到与旧样相差不离,保持了绵竹年画的基本特征。除耕种庄稼外,陈兴才带领全家三代八口人亦耕亦画,见证了绵竹年画的衰落和繁荣。

70多载的年画生涯里,陈兴才亲手制作的年画数不胜数,他的作品已被收藏者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老人制作的年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严格遵循传统,张张色泽艳丽,人物逼真。对于层出不穷的年画创新,老人颇有微词,“我一辈子画画没改变,学艺的时候是什么样式,现在还是什么样式。”1994年,老人的作品《双扬鞭》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九十岁那年,陈兴才在访谈中谈到,“我今年九十岁了,只管画画……现在还是天天画,停不下笔。我拿起笔来就舒服安逸。”对于自己的画作,陈兴才还是颇为满意的,他说,“我画的年画,自己都还觉得赖活(方言,不错),看得。”

据说,陈兴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国宝”。所谓国宝,当然是指陈兴才被认定为绵竹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芳福也是这样的国宝。2017年12月28日,从艺七十多年的李芳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此时,他已经88岁。李芳福是绵竹拱星人,幼年父母早亡,12岁就开始当年画学徒,师从黄安富。在那个年头,制作一幅绵竹年画,需要众多的工匠参与,因此懂得整套技艺的人较少。为了掌握完整的技艺,李芳福想方设法“讨好”那些工匠。然而半年过去,依然没有成功。于是,李芳福自己动手钻研,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40多岁时,李芳福就已经成为闻名乡里的年画艺人。

李芳福天资聪慧,勇于探索,刻意求新。他的代表彩绘作品有《全家福禄》《得禄荣升》《蝉宫折桂》《聚宝藏珠》和八条屏《二十四孝》等。他绘制的《立锤武将》入选我国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一如他所言,“画画心态要平和,如果想着靠画画挣好多钱,无论是谁,画出来的画都不好。”李芳福说,每个画家画的都是自己的心态。对于传统手工技艺,李芳福也有话说。他认为背离传统,哪里还称得上绵竹年画?看来对于绵竹木版年画的传承,陈兴才和李芳福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坚守绵竹年画传统技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留住绵竹年画的根与魂。

画境绵竹,一纸风行写芳华

清末以来,国难当头,军阀割据,战火频仍,民不聊生。绵竹大部分纸厂、年画作坊倒闭,刻工改行,画师流落他乡另谋生路。绵竹年画这朵艺术奇葩濒于凋零境地,1931年后,全县制作销售年画萎缩到五六万幅。邑人王干青曾作诗感叹绵竹年画“丹青零落不成妍”。这样的败红惨绿,怎么对得起数百年来老百姓对绵竹年画的信任和期许呢?这样的情形在正常年景是不会出现的。

过去,绵竹年画艺人有个行会组织叫伏羲会,每年办会两次。民谣云,“冬月初一出望子,腊月初一出摊子”。冬月初一,年画艺人都把自己的画带到南华宫,在规定的地盘挂出自己的作品(俗称“挂望子”),艺人之间可以相互观摩,提出意见,质量太差的作品要当场烧毁。通过“挂望子”审查的年画,腊月初一就可以上市进行批发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成立绵竹木版年画社、建立年画博物馆、举办绵竹年画节、打造中国绵竹年画村、中华年俗村等举措,绵竹年画获得新生,涌现出侯世武、金平定、刘竹梅、尹天润、胡光葵等年画名家,催生了三彩画坊、四汇斋等年画作坊(公司)。1963年,郭沫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绵竹年画后,欣然题诗:“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则赞誉绵竹年画为“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诚哉斯言,绵竹年画就是扎根于泥土中的民间艺术,展示的就是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

现在,在绵竹的中国年画村,可以全面欣赏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在年画村体现得极为充分。这里将年画与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结合,呈现出了1+1>2的叠加效应,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当年年画艺人尹天润提出墙体年画这个建议时,就立刻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首肯。它选择不易褪色的丙烯颜料,运用绵竹年画的基本技法,采用大面积的色块铺成,将纸上的年画搬到粉墙上去,搬到龙门上去。年画村的农家院落经过艺人的点睛之笔,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人们似乎生活在画卷中了,年画村变得名副其实了。绵竹年画是民间艺术,它是要接地气的,和农家院落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这不正是它的最好归宿吗?

年画元素不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年画载体,没有谁规定那些年画只能画在纸上吧?观念的改变,让绵竹年画的发展出现了井喷似的发展。在剑南老街,走进三彩画坊这样的年画作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手绘年画,还有刺绣年画、皮影年画、雕刻年画、陶版年画、剪纸年画、布艺年画等。每一门载体的创新,都凝聚着艺人的智慧。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说,现在的绵竹年画传统与现代结合,从原来的观赏性、实用性,进入生活领域。产品日益丰富,从内容到载体都在创新;年画从平面的到立体的、活态的,甚至还出现了年画舞蹈和年画歌曲等。

创新是绵竹年画的灵魂。在年画创新之路上走得最远的应该是刘竹梅,她是绵竹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竹梅曾在鲁院版画系、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系学习,她从传统民间年画中找到许多布色、落墨、笔法规律,走出了自己的年画之路。1981年,刘竹梅作品《看谁最干净》获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三等奖。关于绵竹年画,刘竹梅认为“我们不能坐吃山空,我们要继承,更要创新。”另外,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将古版拓创与水墨手绘完美结合,以中国传统画技法创作新年画,开创的“墨彩年画”也值得关注。近年来,继刘竹梅、胡光葵之后,章 从绵竹年画传统题材中选取童子、仕女、门神等人物形象,通过卡通化处理,再运用绵竹年画特有的“填水脚”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创作出大量的创新年画。由于人物造型呆萌可爱,构图诙谐幽默,被大家笑誉为“绵竹萌年画”。

从腊月到正月,从小年到大年,“到绵竹过中国年”已经成为川西地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标签,也是一张送给所有人的节日请柬。活色生香的绵竹年画红红火火,留住了家的味道和土地的厚重,必将成为中国年中浓墨重彩的奇葩。年画是绵竹的一张靓丽名片,酒乡因为画境而变得更加秀美。到绵竹过中国年,赏年画,观巡游,看河灯,品美酒,听川戏,摆龙门阵,喝盖碗茶,你心动了吗?

新闻推荐

派900多名骨干医护支援湖北,四川自己怎么办?省卫健委回应:准备充分,无需担心

连日来,四川省先后向湖北派出了6支医疗援助队,共900多名骨干医护人员,有网友、市民不免担忧:“这会不会造成本省的医疗资源短...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绵竹年画:一纸风行 祈福迎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