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元外出旅游照。
川剧,以表演著称于中国戏曲之林,其带有川人特有属性的妙趣天成的表演中,近400年来经久不衰,备受戏迷推崇。除了演员的表演,川剧锣鼓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好的司鼓、司锣,可以调动、促进、激发演员的演出情绪和创造热情,有“三分唱,七分打”和“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鼓师,需要充分了解川剧的帮打唱做念、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等知识。现今,具备这些条件的鼓师不多,75岁的孙炳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川剧鼓王”王官福的弟子,孙炳元面对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说话铿锵有力,神清气爽,完全感觉不出这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尤其当谈到拿手绝活——司鼓,孙炳元在空中甩动着双手,快速而有力,一上一下的频率远远超过普通人。因为喜欢川剧,热爱司鼓,哪怕早已退休十几年,孙炳元依然会回到剧院打鼓、授课。
一
生活贫穷
木偶剧队打杂
1944年,孙炳元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父母是传统手工艺者。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他在儿娃子里排行老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为家里最大的男儿,自然要为家庭生计分忧。即使在仅有的一年半的读书时间里,孙炳元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跑去做些杂活。
1953年,是孙炳元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年。年仅8岁的他正式告别学堂,步入社会,开始打工挣钱。但因年幼,他可以说是白板一枚,赚钱的活路实在有限。“冷天去跑路,热天给人家点烟、倒开水,弄些杂物。端茶送水、扫地,任何杂活路我都要做。”
偶然的一次机会,苏炳元进入木偶剧队。在那里,他除了干杂活儿,还跟着木偶剧的老艺人学习打鼓,为木偶戏、川剧打鼓,这也由此敲开了他的艺术生涯。因为年龄小,初入门的孙炳元主要在旁打二手,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报酬。“周一至周五,每天要演两场木偶戏,我可能分得到500圆,相当于现在的五分钱;星期天每天还要演四场木偶戏,我就能分到一千圆,就是现在的一角钱。”打着打着,孙炳元逐渐爱上了司鼓。“只能干这个,学得快。为啥子?因为我爱,爱了,学好了,可以每天都挣到钱,填补屋头的生活。”
二
恩情难忘
拜师“川剧鼓王”
在木偶剧队中,经过4年的锻炼,孙炳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57年,机缘巧合下,孙炳元被选中,进入了三益公成都市川剧团(现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前身)。“在当时,成都市正规的川剧团只有两个,‘三益公’便是其一。”进入川剧团,意味着孙炳元不再为生计而愁。“每个月领学生工资:十八块五。九元钱拿回家,剩下九块五就是伙食。”
这里,不仅仅改变了孙炳元的生活条件,更让他在艺术上获得了更加全面、专业的学习。在川剧团的时间里,孙炳元不单单学习了司鼓,凭借一副好嗓音还学唱了“扒扒生”(又称“娃娃生”,饰演少年儿童)。“进了天堂剧团了!为啥叫天堂剧团,因为啥子老师人马都齐,他就好教。当时,我去唱扒扒生,就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我。”谈起当年在川剧团里的时光时,孙炳元至今还很激动,那脸上的笑容可以明显感觉出由内而发的喜悦。
除了唱戏,孙炳元也没落下本职的司鼓工作。但想要打好司鼓,仅仅靠自我摸索远是不够的。你既要懂演员的唱腔,又要驾驭锣鼓与演员唱腔间的结合;停止演唱之后,还需要锣鼓来烘托舞台气氛。所以,拜一名好老师,在师父指导下学艺势在必行。1960年,孙炳元主动磕头拜师“川剧鼓王”王官福。“说深刻点,师父师娘比自己的亲生父母还亲!”对于师父王官福教导的恩情,孙炳元一生难忘。“为什么我那么好的本事,打鼓打得那么舒服,那么好,就是老先生传的!”
三
打板凳脚
每天至少两个小时
司鼓是“一班之长”。过去,川剧班社演出的剧目,是由出钱的会首、东家指定的,不管班社的演员会不会,指定了就得演。一般演员不会的戏,可以问“当家人”(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当家人”不会还可以问鼓师,如果连鼓师都不会,戏班可能只好另走他方了。因此,川剧界有“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这是对鼓师重要性的体现,但相反,也是对鼓师的考验。要想经得住这种考验,练习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过去,经济科技都不如现在,出去演出,对于乐器的保护更是尤其重要。在演出前,演员在练功的时候是不会摸到真正的乐器,怎么练,就得自己想办法。“害怕损伤就练什么喃,就把板凳翻转过来打板凳脚,每天练功就打那个。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练手,就是练手关节,练鼓点韵律。”孙炳元回忆。
仅仅练习还不够,一名鼓师,要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数以百计的锣鼓牌子、高腔曲牌、唢呐曲牌、昆腔曲牌;几十支的笛谱;“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各类唱腔和板式的转换变化,起码要记得百本以上的戏,还要熟悉各条河道的帮腔、打头、路子的不同打法,要掌握同一部戏不同演员的不同演法等等。这么多的戏需要将它每个细节都牢牢记住,对于任何一名鼓师来讲,都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戏谱便成了鼓师的依靠。但对于入戏六十余年的孙炳元来说,他早已丢掉了这个依靠。“不要谱子,戏就是谱子。”
算得上是“爷爷辈”的孙炳元,至今一直在打鼓。对于这门艺术,孙炳元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谦虚态度。“受人尊敬,不得骄傲。”现在,只要有空,他就会回到舞台亲自打一段鼓,还常常受邀进学校教授年轻学员打鼓,培养年轻的川剧打击乐人才。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知识点|
川剧锣鼓
川剧锣鼓,是川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乐器共有20多种,常用的可简化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锣鼓曲牌有300支左右。传统的川剧乐队没有专任的指挥,鼓师就在当中起指挥的作用,需要通过手势、打法以及鼓板的点子,来引领其他演奏人员伴奏,对全剧的进行、掌握节奏、制造气氛、衬托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川剧前辈艺术家中出现过不少著名鼓师,如上坝的“五虎大将”李升庭、天佑、王世贵、徐昆山、李松庭;名噪一时的杨吉廷、唐德彝及其弟子蓝少云;获有“鼓师之王”美誉的彭华廷及其弟子、在川西坝号称“四大天王”的王官福;有打戏讲究、手法干净的“卫生打鼓匠”王端成及其弟子喻绍武;有川剧司鼓“老天牌”的刘汉章,有在川西北颇享盛名的苏鸣卿;有编著过《川剧高腔曲牌》的彭文元;有整理出《川剧锣鼓牌子》的黄一良;有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的著名鼓师李文彬、帅友三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伍力)11月28日,公安部举行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暨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揭晓仪式。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