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古翔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全社会平均年龄普遍提高。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人人均年龄已达75岁,有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号称平均年龄达80岁了,80岁以下的人“都不好意思死了”。另一方面,为了安慰不同年龄人们的心理,网络上也有人发布过未经官方证实的非正式标准,说什么15岁至40岁算青年,40岁至60岁算中年。像我这种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男人,目前到社会上操,就略有点尴尬:说是青年呢,肯定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了;说是中年人呢,又有点偏老,已经挨近老年人的边边了。
在四川方言语境中,称我们这种不老不少的男人为“爆烟子老头”。上周,参加朋友聚会,有一个60岁左右的兄长,开口闭口“本老太爷”如何如何,激起公愤:“你爆烟子老头一枚,称啥子老太爷哦?”因为在四川人的心境中,敢称“老太爷”的,一般至少70岁以上。55岁至65岁上下的,充其量只能称为“爆烟子老头”。
这就直接导致一个年龄概念问题。有一次餐会,一个朋友问我:“汪老师,你对四川方言还算有研究,那就说一下啥子叫‘爆烟子老头’噻!”这不仅涉及四川方言的词义问题,还进而要考证出四川方言的词源——探讨四川方言每一个词的由来。我当时无言以对,后来分析,“爆烟子老头”从词语的构成讲,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老头”,这没毛病,要搞清楚这个词的关键是作为修饰关系的“爆烟子”。
四川方言的每一个词汇往往都是有相互联系的。搜肠刮肚,我突然想起在农村称什么为“爆烟子”。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不仅缺衣少食还缺柴烧,很多时候,从山上弄回来的柴草,略略一晒,还没晒干就塞入灶孔里烧。烧这种柴的一个特征是:在灶孔里经过短时间烘干后,先是冒出一股浓烟,然后爆发式地突然燃烧,很多没得烧火经验的人常常被这种爆发式的大火烧掉额前的刘海。像这种倒干不湿的柴就被民间称为“爆烟子柴”。这种柴的主要特征就是“倒干不湿”,引申开来,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年龄“倒老不少”,也就是介于老年和中年之间的年龄,这种老头就叫“爆烟子老头”。65岁以上的男人,那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真老头了。
为什么生活中只听说过“爆烟子老头”,没听人称过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士为“爆烟子老婆婆”呢?因为女士们对年龄的敏感度普遍更高,不仅很多人自己要装嫩,全社会有修养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们还要像对待“皇帝的新衣”一样来违心地帮她们装嫩,女人有些年龄段不可说不能说不好说——那就是从中年到老年。如果哪个不知趣的男士称60岁左右的女士为“婆婆”,那极有可能要揽到“大活路”的——这也是为什么港台电视称70岁的女士都叫“小姐”的原因。所以,一向以幽默尖刻著称的四川方言都只有“爆烟子老头”一说而没有“爆烟子老婆婆”的称谓。
新闻推荐
7场比赛征服球迷 四川男篮新援汉斯布鲁:外援在CBA被“针对”很正常
汉斯布鲁在比赛中扣篮主场输给浙江稠州银行后,四川金强男篮迎来难得的休整期,他们下一场比赛将是本周日客场挑战上海队...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