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40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本报记者
徐晓莹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孙乐怡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收到返乡实践活动通知时,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陆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回到哪里。若要回到家乡,她就要回贵州或者甘肃;若要回母校,那她就要留在北京;若要回到高考生源地,那么她就要回到西藏了。
作为在藏干部的女儿,陆瑶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不同省份度过的。早在她的父母选择扎根西藏政府基层工作时,陆瑶就注定要开始一段漂泊的求学生活。
独在异乡
虽然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但是4岁那年,陆瑶就离开了老家,来到西藏跟父母一起生活。她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从陕西西安的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被定向分配到西藏林芝市的政府部门工作,成为了“在藏干部”。
陆瑶在林芝市第二小学读完了小学二年级,但是她的母亲周蓉一直担心西藏教育资源有所欠缺,无法给女儿最好的教育。一次,周蓉去学校接陆瑶回家,路过教室门口时看到黑板上的板书出现了明显错误。她下定决心,在三年级时送女儿回贵州老家上学。
八岁的陆瑶回到了贵州遵义。姥姥和姥爷年纪大了,没有人可以照看她,她只能在学校住宿。周末,陆瑶寄住在亲戚家中,一想起远在西藏的父母就忍不住抹眼泪。周蓉和丈夫舍不得女儿从小学就独自生活,一年后把她接回身边,希望等到小学升入初中时再让陆瑶报考内地西藏班,到内地省份读初中和高中。
内地西藏班是党和国家统筹内地中学的教育资源,为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学生和在藏干部子女提供更优的软硬件设施和学习环境。十二岁时,通过了选拔考试的陆瑶被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录取,她离开了西藏的父亲母亲,飞往陌生的东南沿海。
读初中时,生活中无数细节都让陆瑶想起父亲母亲。周三是陆瑶所在中学对家长开放的日子,平时则实行封闭式管理。父母在中山市的本地同学总能收到家人专程送来的家里的饭菜。饭香弥漫在校园,这是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们最想家的时候。△陆瑶高中西藏班的学生参加校运动会
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肖玢比陆瑶早一年升入高中。五年前,她被录取到上海市复旦中学的西藏班,西藏班里有40位藏族学生和3位汉族学生。她的三位藏族室友平时往往用藏语聊天,只有在有事通知她的时候才和她说汉语。汉族人的身份和语言的差异让她们感受到自己与藏族生之间的距离。
离开了西藏,陆瑶和肖玢才感知到外界对西藏仍然抱有误解。有同学会问西藏的学生是不是都骑着牦牛上学,有的则惊讶于陆瑶的长相一点都不像藏族人。又因为内地西藏班和其他普通班级分开管理,她们和本地学生也有一丝隔膜。肖玢觉得自己夹在了本地学生和藏族学生之间,无所适从。
她们不是没有为此埋怨过父亲母亲。如果父母没有去西藏,她们可以在家乡踏踏实实地长大,一家人团团圆圆,不必过早地独立生活,独自面对异乡的孤单、陌生与误解。
两难之境
上不能尽孝,下不能养小,这是肖玢的母亲晨曦作为“藏二代”在西藏工作数十年来最大的遗憾。
1962年,肖玢的外公到西藏当兵,几年后,他在四川老乡的介绍下成家,有了一双儿女。晨曦的童年在四川的老家度过,小学时被父母接到西藏上学。升入初中时,考虑到西藏的教育条件受限,父母又把她送回内地的舅舅家上学。
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晨曦按照户籍所在地,被分配到西藏的国有银行工作,在西藏一待就是23年。她成家立业,做了肖玢的母亲。
父母在晨曦的成长中的缺席让她深知父母的陪伴对子女的重要性,但是她仍然不放心让肖玢从小跟着自己和丈夫在西藏缺氧的环境中长大,因此肖玢从小就生活在四川的老家。
每逢短暂的休假,晨曦赶回家看女儿,都会感慨女儿的变化,“上一次见还一步都不会走,这一次已经可以自己走路了”。她错过了女儿成长中很多重要的时刻,除了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肖玢回到西藏读书,其他时刻她都只能从远方给女儿捎去生活费和电话里的关怀。
对于晨曦这样将事业扎根在西藏的父母,回到内地是一条几乎无人选择的路。晨曦在银行一步步打拼,从柜员做到了经理的位置,离开西藏意味着放弃全部的积累从头开始。如果没有足够的人脉,很难在内地找到新的工作,全家的压力也将完全落到丈夫的肩上。
“当你作为父母都不能够自力更生的时候,未来你还指望给你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晨曦说。△欢聚的西藏村民
陆瑶的母亲周蓉作为西藏政府部门的一名公务员,更没有机会回到内地。假期里,陆瑶来到西藏,就算家和爸妈的工作单位离得很近,她也常常一整天都见不到父母。初中的一个暑假,周蓉劝她去爷爷奶奶家住,她坚决不肯,有些埋怨地说,上个假期她来西藏的30天里只和爸妈一起吃了5顿饭。
周蓉听了有些愧疚,但更多的是无奈。1996年她参加高考,被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录取。报考这所学校的学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农村户口,非独生子女,并且毕业以后服从分配,到西藏基层工作。
这个选择早早地决定了她和她的家人以后的生活。当时村里的人都说西藏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想到女儿可能要在环境恶劣的西藏工作大半辈子,周蓉的母亲就忍不住掉眼泪,父亲虽然也不愿女儿吃苦,但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仍希望女儿靠读书走出农村。
报考西藏民族学院时,周蓉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很果断地说:“报,这总比你脸朝黄土背朝天要强。”△春天的林芝
1999年,周蓉第一次去西藏。近二十年里,她的父母亲人都在贵州老家,从来没有去西藏。作为在藏干部,职位的晋升意味着更沉重的责任和更繁忙的工作。周蓉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母亲去世的时候,周蓉没能赶上见她最后一面。
何以为家
虽然肖玢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长,常常因为观念不同而争吵,但是她非常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2019年暑假,她因参加重大活动留校排练。但当临时得知放假一周时,她立刻买了机票,半夜三更从北京飞到成都,再转机飞往拉萨。
初中时,肖玢所在的内地西藏班在学校里接受独立管理,每个年级都有很多和她一样的“藏三代”,或是来自同一个城市在藏干部子女。他们平日里“相依为命”,分享喜怒哀乐。
到了高中,这群西藏生分散到不同的城市、学校和班级。肖玢常常独来独往,每天回宿舍的那条路几乎没有路灯,又黑又直,她插着耳机,只有音乐作伴。孤独萦绕的时刻,她总是想起自己的初中同学,想起那些和自己一样的“西藏生”。
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兜兜转转,在民族与家乡的归属之间感到迷茫失措,但是只要想到有一群人正在某个地方和自己走在同一条路上,肖玢和陆瑶就能感到慰藉与温暖。
刚离开西藏时,肖玢并不喜欢被打上“西藏生”的标签,如今大二的她可以自然地用“西藏生”介绍自己。西藏是肖玢的家,在外度过一段时间就又开始期待回到父母身边。△陆瑶所在高中西藏生毕业返藏的送行仪式
西藏因父母的存在而带给陆瑶和肖玢家的感觉,但若问陆瑶家在哪里,她却不愿提起西藏。她最怕别人问“你是哪里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她要从自己的出生地说起,而辗转各地上学的经历也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
“如果不熟的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一般都说我是成都人。”陆瑶一家在成都买了房子,过年的时候,她常常和父母在成都团聚。比起林芝,正月里的成都张灯结彩,年味更浓。不少在藏干部退休以后都会定居在成都,这里海拔介于高原和平原之间,适宜居住,也可以与熟悉的同事朋友做伴。
对于陆瑶的母亲周蓉而言,作为西藏政府的一名公务员,20年的基层工作让她开始将西藏当作自己的家。在走访乡、镇、村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西藏百姓的淳朴与真诚。他们想要答谢基层干部多年来的付出,虽然无法准备贵重的礼物,但谁家的鸡下了蛋、谁家摘了核桃,总不忘提一筐给周蓉。
陆瑶很难切身体会母亲对西藏的情感。她没有想过像母亲那样去西藏。多年来父母的身体状况让她担忧,她希望自己长大后能为父母撑起一片天,等他们退休就接他们回到内地,一家人在同一个城市生活。
西藏三十年
1983年,晨曦回到西藏上小学。那时没有新鲜的食物,肉是冷冻的,想吃水果只能买罐头。每年春节回家一趟,带回西藏的大包小包都塞满了蔬菜。
1999年,周蓉第一次来到西藏。到了拉萨,一下火车她就毫无防备地栽倒在地上晕了过去。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周蓉都受到高原反应的困扰,头晕乎乎的,强烈的紫外线让她严重脱皮。
初到西藏,周蓉被任命到乡镇政府处理文书工作。那时她没有办公室,宿舍就是办公室。房间里没有桌椅,她只能趴在床上写字。因为当时的西藏乡镇还没有通电,晚上只能点蜡烛照明,而西藏乡政府就像内地一些村庄里的小商店,在街角开一个小窗口,只有小小的一间屋子。△今天林芝市的党政大楼
2005年,陆瑶去西藏的时候,她乘车从拉萨颠簸到林芝,一路上左手边是水,右手边是山,道路很险。县城里盖起了平房,但最高的不过两三层,一个县的居民还没有贵州老家一个镇子的人多。
在肖玢和陆瑶读小学的那几年,拉萨和林芝开始换上全新的面貌。高楼建起来了,马路上的车多起来了,上下班高峰甚至会堵车。每年暑假回到西藏,肖玢都能看到全新的变化,她曾就读的小学对面建起了商业中心。△今天的西藏建设了创业小镇
但在发展的背后,也有数不尽的辛酸。除了特殊的自然环境,西藏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制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匮乏,薄弱的基础让各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面临挑战。
周蓉在林芝市交通局做人事工作时,花了两年时间都未能完全解决养护工人编制的问题。中央促进西藏发展的政策纷繁复杂,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到繁育牲畜补贴、退耕还林等,都需要周蓉这样的基层干部传达给百姓,监督政策落实,听取百姓的想法,并向上反应新的问题。
晨曦一直在银行工作,从零开始落实员工的绩效考核,配合国家进行养老保险的统筹工作。虽不在政府部门工作,但也是为西藏奉献了大半辈子。
此去西藏终不悔
近二十年过去,周蓉已经适应了西藏的环境,但也开始感觉到长期居住在高原带来的副作用。她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记忆力非常好,可以记下很多单位的电话号码。工作久了,她感觉到记忆力下降得厉害,现在和别人说话,有时脑子就会“突然短路”。
在全国各省份人均寿命统计中,西藏只有68岁,位列最后,而全国平均水平是74岁。肖玢觉得,父母是“用生命在工作”。她总是很担忧,希望父母不要那么拼,“反正我早晚会赚钱的”。
小时候,陆瑶不好意思提及父母的工作,如今她为父母感到骄傲,“在西藏能坚持十几二十年,爸妈真的很伟大。他们对自己工作的那份责任看的很重,这是我不一定做得到的”。
五十多年来,一代代人走进西藏,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西藏。△林芝市老城区的新面貌
回顾在藏工作的这些年,晨曦在岗位上没有留下遗憾。她说,自己那一代人寄托了父母沉甸甸的期许,在没有任何社会基础的地方,从零起步,为家庭、为女儿闯出了一片天。作为母亲,她不希望女儿再回到西藏吃苦,只希望为女儿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让她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周蓉很少去想自己是否为西藏做出了什么贡献,但是谈起今日的西藏,她难掩自豪:“既然这里发展了,肯定少不了每一个干部、群众付出的心血。”
未来,接过她肩上重担的不一定是她的女儿陆瑶。有的“藏三代”希望重返西藏,有的则告别西藏,在别处安家落户。但不变的是,在西藏及各个边远地区,无数建设者,不分民族不问来历,把青春献给脚下这片并不丰饶、却值得深爱的土地。
图片来自于受访
微信编辑|李梦石阅读原文
原标题:《视界|此去必经年,三代人的西藏故事》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大会现场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刘琳周圆韵/文鲍安华/图)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12月20日,以“技术创新荣耀四川”为主题的...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