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前河边,遇到涨水,岸边农户常到河里打鱼。小孩近乎游戏,用横竖相交的竹棍或木棍,横棍上吊一排钩,钩上串着蛐蟮。人站水中,手捏竖棍,将横棍伸到脚前,等鱼上钩,叫钓棒棒鱼。大人比较正式,用一种叫zēng的工具,用两根长短一致的木棍或竹竿,十字相交,鱼网的四角固定在棍的末端,另有一棍锲在、一绳系在两棍(竿)相交处。人站岸边,用锲在两棍相交处的棍子支撑在岸崖,手拉绳索,慢慢将网沉入河边水底,待会,再快速拉起来,往往有未及脱身的鱼在网中。
暑假回老家,遇到下暴雨涨洪水,二爸便扛起家里的zēng,领着我和堂弟到前河边去打鱼。每次,多少都有收获。鱼虽小,做面鱼儿正好,加豆瓣酱和灰面入油炸好,吃起来酥脆爽口。
汪曾祺《故乡人·打鱼的》,开篇介绍“打鱼的有几种”,其中之一为“一种是扳罾的。”查罾字,读着zēng,释为“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突然明白,这罾,就是小时候经常见到二爸的打鱼工具。解释后面有图展示罾的形制,与二爸家里的zēng不差分毫。词典里对罾的解释,有些不恰当:罾,不应解释为:“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而应去掉“古代”一词,解释为:“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
罾,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罾,鱼网也。从网曾声。”上面不是“四”,是鱼网的象形;下面的“曾”,是声旁,表音。罾,有时会动化,当“用罾网起”讲。《史记?陈涉世家》里“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一句里的“罾”,就是动词。
罾,并不是四川独有的方言词,而是汉语里的通用词,时常在古人的文字里出现。《庄子·胠箧》篇里有:“钓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屈原《楚辞·湘夫人》里有:“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花间集》有皇甫松《浪淘沙》词两首,其一曰:“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现在,罾这种工具几乎绝迹,很少有人使用了;罾这个汉字在现当代书写里不常见到,似乎有些生僻了。
二爸已去世多年,他使用过的罾也不知踪迹。但他用罾网起来的小鱼做成的面鱼儿的香味,却一直在嘴边、脑际萦绕,至今难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桥臻周敏)10月16日,首届四川省专家智力服务基层论坛在绵举行。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胡斌作主题报告。人社部...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