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出茶叶碎末。
□何瑾瑜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四川农博会上,华夏茶学堂的学员们通过展示茶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以往茶叶制作工艺,要么是茶企的形象展示,要么是作为农业类院校的专业开设,很少能走近寻常消费者。
华夏茶学堂位于成都市,是针对城市里的茶文化爱好者而开设的茶艺培训学校,通过联结茶叶种植园和茶室,让城市消费者了解制茶“先苦后甘”的付出,打造产区友好、消费者友好的绿色健康商业文化。
起源
从文化勃兴看到契机
现场烹茶的一名学员在安静地泡茶。她表示,自己学茶艺是出于兴趣,“我是一个全职妈妈,平常在家带孩子,自己喜欢喝茶,就来学校学学茶艺。一方面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比较灵活,方便安排时间。”
华夏茶学堂校长余良介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成都拥有全国最多的茶馆、茶楼,如今的茶学更是作为一种生活美学,吸引了越来越多追求生活品质的人。
茶学堂的设立与此背景密切相关。
此外,茶学堂和高校、政府部门有固定的合作项目,有些是针对建设新型学徒制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另一些项目则和扶贫有关,主要是给从业者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包括防止病虫害、修枝剪枝、施肥等事宜。这类项目通常和农林局、人社局、就业局合作,茶学堂和川农、茶科所的技术亦是共通共享的。
输出
持久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既然是学堂,就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余良介绍,茶学堂目前的就业情况有一个比例:3:3:4,也就是说百分之四十的毕业生是创业,百分之三十是就业,剩下百分之三十是回归兴趣爱好。
创业最为不易,很多学员直到真正进入这个行业,才意识到这点。首先,小型工作室的影响力有限,只靠身边人口口相传,这样就导致工作室的自我“造血”功能较差;第二,没有专业人员去推广茶学理念和产品,没有宣传包装;第三,自己兼顾太多角色,工作室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
余良说:“在学校里专业分工是很完善的,所以我们想尽力推行共享这种模式。但要聚集人心并不容易,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有些人凭感觉去做,就会走弯路,我们也爱莫能助。”
茶学推广与传承是一门文化事业。余良认为现在茶学产业培训最大的分歧来自经营和发展理念。有的从业者太急功近利,设计的发展路线并不符合实际。而茶学的发展不仅要做市场角度的考量,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文化上的传承。
“茶艺的投资回报周期很长,但是首先我们要厘清这不只是在做生意,也是在传承茶学文化,是在培养人才。”余良说道。
未来
走进社区接地气扩大市场
华夏茶学堂已经有了17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近4万名学员,每年都有数千人慕名前来学习。
但不可否认的是,茶艺现在离大众还有一定距离。对此,余良介绍道:“我们现在是公益活动与非公益活动并举,学校还会搞一些茶艺大赛,深入社区做宣传,做文化层面上的推广。”
谈及茶学堂未来的发展方向,余校长说:“茶文化与酒文化有一些相通之处,学堂正在做茶酒融合。打造茶酒混合体验馆,借此扩大市场、丰富产品,给受众更深度的体验,通过茶酒的结合,让受众更了解茶。下一步要做的是文君文化体验馆,主打文君酒、文君茶,借文化内涵传播茶学,让茶学文化成为我们的内核和载体。”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周圆韵)2019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属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5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03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4.3亿元...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