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川省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战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自古以来,巴蜀之地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让他们不吝笔墨地描绘那人、那山、那水。壮丽70载,四川自觉肩负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天变得更蓝、把水变得更清、把地变得更绿,构筑起美丽四川的大美画卷。
昨日,由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举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助推建设美丽四川”进行了解读。
生态文明理念
夯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
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大格局
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正在逐步深化,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岳东介绍,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国务院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1974年11月就在省革委会建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在全国较早迈开了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具体化。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的两个《决定》,均专章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不断夯实,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也正在成为生态环保事业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奉献者。
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断完善,从建立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项政策”,到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等“八项制度”,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不断健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出台密度前所未有,修订出台了四川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等法规,今年还出台了省内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沱江条例,标志着四川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省优良天数率
提前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目标
四川省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战,扎实开展环保督察各项工作,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蓝天保卫战中,四川省初战告捷。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2018年全省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4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1.5%;全省优良天数率84.8%,比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成都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9%,优良天数率比2015年增加了40天,摘得了联合国2018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在碧水保卫战中,四川省取得明显突破。2018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88.5%,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尤其是曾经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沱江流域水质从“十三五”以来的6.25%到2019年6月的81.2%,创近十年最好水平,水清岸绿的美景正在加快实现。
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四川省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资金20亿元,将完成土壤修复治理4.4万余亩;强化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处置能力近150万吨/年,较2015年处置利用能力增加了83万吨/年,增幅达124%。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上报,共计28143个点位、34986个样品、报送有效数据70余万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已完成4514个地块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全面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全覆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梳理的89项整改任务已整改完成47项;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信访件的各类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97.8%;省级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整改完成率96.7%;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94.1%。通过环保督察,切实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一批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事。
环保基础设施
103个城市建成区
黑臭水体整治竣工率达81.6%
据李岳东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几乎没有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改革开放后,全省生活污水处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随意排放到达标排放、从量变到质变的变迁;市容环卫行业从城市环境的“清道夫”,转变为城市面貌的“美容师”。2018年,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网达到4.21万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30万吨/日,处理率87.5%,分别较1991年增长了15.7倍、97.8倍、47.9倍。103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整治竣工84个、整治竣工率81.6%。
与此同时,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省90%行政村建立了垃圾处理机制,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综合利用率68%,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8%,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2.7%。
绿色产业
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为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四川省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优化方面,制定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市县“多规合一”。56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占全省60%以上。划定14.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总面积30.5%,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全省城市群、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和生态功能布局。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四川省加快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提升。同时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禁止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批准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
同时,四川省推进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在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优势领域,形成成都、自贡两个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自然生态
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全省50余年共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
着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四川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首先是有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据了解,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02.7万公顷,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8.7%。在现有栖息地外,还有潜在栖息地41万公顷。2016年中央决定在四川等地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面积为2万余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有野生大熊猫1205只。
与此同时,四川省不断加强自然生态保护。自1963年四川省划建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总面积约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涵盖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名山大川。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多年来,全省累计完成“两大工程”中央和省财政投资1031亿元,营造公益林864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993.83万亩,任务总量居全国第三位。2016年,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每年以超1000万亩面积推进营造林。同1997年相比,全省森林蓄积增加4.93亿立方米、达到18.7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1.07亿亩、达到2.83亿亩,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第4位,森林覆盖率提高14.6个百分点、达到38.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87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9万亿元,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
热点点击1
将出台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
就垃圾分类这一热点话题,省住建厅副厅长邱建回应说,全省目前初有成效,将加快制订完善相关标准、指南等规范性文件。“2018年3月,我们在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逐步规范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垃圾强制分类的基本要求、实施范围和主要任务。下一步将重点推动5项工作。首先是学习借鉴上海等其他省市经验,尽快出台《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二是抓紧推动《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修订,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进去,为垃圾分类提供法治保障。三是制订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标准、指南、工作考核办法、收集容器的图文标识等规范性文件。四是做好后续收集、运输和处理等配套体系建设。还要持续抓好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热点点击2
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立法
大熊猫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张闪亮名片。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介绍说,四川省启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进一步推进大熊猫保护工作,科学规划边界和管控分区,在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基础上,留出适度空间满足公众科研、教育、游憩和生态产业发展需要,并推进国家公园法制化管理,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立法,确保执法管理不断档、不缺位,努力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成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本报摄影部供图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9月7日电(记者陈健)四川自2008年开始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以来,已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房屋203万套,帮助约600万人...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