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守护人:袁东珏
守护文物:《陀罗尼经咒》
今年夏天,首届四川省古籍修复技艺大赛在四川省图书馆拉开帷幕,72岁的古籍修复专家袁东珏是此次大赛的评委。参赛的24名来自全省各地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都曾经过她的亲手指点。
自1983年恢复古籍修复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已经抢救性修复了一百余部古籍,其中95%以上出自四川资深文物修复专家袁东珏之手,包括四川省图书馆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宋代雕版印刷的《茶经》、清康熙年间瓷板刻本《周易说略》等珍本、孤本。这些曾经被使用过、磨蚀过,有着岁月浸染的颜色、虫子咬噬的痕迹,甚至火烧之后烬余的古书,经过袁东珏的精心修复之后,呈现出一种古朴沧桑的美感,这种美,比光鲜亮丽的新书,更为丰富、独特,也更为珍贵。
袁东珏是成都人,18岁进入四川省新华印刷厂装订车间。1980年,她从新华印刷厂调到四川省图书馆,在外借室修复、装订散了架的图书。1983年,文化部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省图选派她去参加培训。出发之前,时任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沙铭璞老先生交给她一块用棉布包裹的厚厚的书砖,让她到浙江后将这部书抢救出来,“老先生叮嘱我说,川图的古籍修复已经中断了很多年,希望我回来后能把这项工作搞起来。”
浙江省图书馆位于西湖边,为了学到全套古籍修复技艺,袁东珏白天上课,晚上回到教室修复这块书砖。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将这部古书抢救出来,并重新装订。
回成都的路上,袁东珏途经上海图书馆,在版本学专家的帮助下,她查到自己苦心修复的这部书原来是乾隆年间的《中江县志》。
袁东珏培训回来,省图重新恢复了古籍修复工作。偌大的两间修复室,只有她一个工作人员。她抢救的第一部善本是省图书馆收藏的宋版《茶经》,这部早期雕版印刷的古籍非常珍贵,但破损严重。为了用相同颜色的纸页,她用从浙江孤山上捡来的栎树果壳熬水,自己染纸来做修补。
当年,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明朝《五音集韵》是孤本,虫蛀得很厉害,时任特藏部主任彭邦明亲手将这部亟待抢救的珍本交给袁东珏。修补后,袁东珏匠心独运,将之重新装订为“金镶玉”版式,就是在原来的版心外面再衬一层纸页,翻阅古籍时不会碰到原来的书心,能更好地保护古籍。“这门技艺,就得一边做,一边想,举一反三。”袁东珏说。
20世纪初,袁东珏着手修复四川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她把书页一页页揭下,修好之后却还不了原状,原来这部书是经折装,不能一页页揭下修,只能揭一页,补一页。“古籍修复,最难的不是技巧,而是制订修复方案。”袁东珏说。《洪武南藏》她共修复了一函十册,2006年,这一函修复好的古籍参加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成果展。
从1983年学艺到2002年退休之前,20多年的时间里,袁东珏亲手修复的古籍超过100部。修补一页古书,有时候需用一整天;有时候揭开一块书砖,往往耗费好几天。在与古书相伴的漫长而孤寂的岁月里,陪伴袁东珏的是一台收音机。她创立了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档案制度,每修复一部古籍都要进行详细地记录和总结,这套程序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
本报记者 李雪艳
新闻推荐
仅凭一张童年照片 找回走失15年的娃 AI跨年龄识别人脸技术革新打拐寻人方式
尤国明夫妇与儿子团聚。胡志江夫妇与儿子团聚。新算法下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丢失孩子是任何一个家庭...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