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岩雄色,147cm×184cm,中国画,2011年 许钦松 作
大地风骨,650cm×230cm,中国画,2009年 许钦松 作
高原甘雨,184cm×147cm,中国画,2009年 许钦松 作
□本报记者 余如波
7月5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等主办的“钦若苍穹——许钦松山水画展”(成都站)在四川美术馆举行,以“化肇无极”“钦崇大道”“关山迢递”和“众妙攸归”四个部分,展出著名画家、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近20年来的代表作,让四川观众近距离领略岭南艺术大家风采。将版画特色融入山水画创作
“钦若苍穹——许钦松山水画展”参展作品均为山水画,不过熟悉许钦松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一位擅长多个画种的艺术家,尤其在版画领域成绩卓著。
1952年,许钦松出生于广东汕头澄海,从小便在潮汕民间艺术的熏陶下成长,高中时就借来同班同学的《芥子园画谱》临摹。1972年,许钦松考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绘画系,由于专业分配的原因进入版画班,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在版画和中国画之间游走,成为一位跨专业画家。不过许钦松坦言,相比版画刻板、拓印等一整套制作程序,中国画直接对宣纸挥毫泼墨抒写情性的方式更适合自己。2000年后,许钦松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山水画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重头戏。
走进“钦若苍穹”展览现场,观众不难发现许钦松作品画面多为黑白色,远观有种刀劈斧凿的味道,格局开阔,气势不凡。原来,由于长年从事版画创作,版画乃至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一些优势和特点,如力量的元素和构成的处理方法会潜意识地进入许钦松的中国画,促进了他对中国画的创新,使之更有整体感,更有力度,将大山大水的质感和神髓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这种融合两大画种特色的作品,可称作“刀刻的山水”。
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曾指出,相比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平远、高远、深远,许钦松的画面多了一个“广远”,他的一些巨幅作品犹如环幕电影。对此,许钦松透露其灵感源于十多年前乘坐直升机在尼泊尔的一次空中之旅。“在这千山之国的上空,鸟瞰直如刀削、齐若斧劈的万丈绝壁及幽深百仞所展现出来的磅礴气象和崇高之美,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迪。”他认为,山水画创作需要实现从具象山水到意象山水的跨越。“这个过程经过了一个很大的过滤,只留下有感觉的东西,也就是中国画所强调的意境。”塑造一个不受干扰的“纯净世界”
许钦松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当代意识和批判意识,通过山水画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有所反思。在他看来,人与自然间有着一种此岸与彼岸的“对望”关系,“所以我不画人迹进入的景象,而是去画自然的原状态,后来越画越苍茫、朦胧,越希望回溯到自然远古、天荒地老、混沌初开的状态,将现代人缺乏的自然内在的精神和力量传递出来。”许钦松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山水画的现代功能,它应该塑造一个能安置人类灵魂、不受外界干扰的“纯净世界”,为人们跨越时空去回望自然提供一种途径。
许钦松十分看重写生,本次展览中“关山迢递”部分即展现其写生作品。“中国绘画的创作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任何艺术作品的出现都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描摹与表现。没有筚路蓝缕,不付出艰辛的努力,不可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2016年,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一幅作品,许钦松创作的宽6.7米、高4.7米的巨幅山水画《长江揽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为此,他四下长江,有时登上距离水面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有时半夜打着手电筒行走尚未修缮的山路,“体悟江之神韵,岸之风骨,数易其稿,五载方成。”
已经67岁的许钦松,并未停下求索的脚步。“我还想继续完成一些大尺幅创作,因为大幅山水是我的强项。到目前为止,我画过一丈二尺以上的大画就超过100件,我希望以后能把它做深、做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雪黎)7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通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涨幅较去年同期...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