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专题,了解更多县域经济新“县”象。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最近,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晟之在各生态功能区县调研发现,各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开始修正过去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偏差。例如,核查登记名木古树、古建筑,落实维修管护经费和人手等。这让他备感兴奋。
“这是好现象。”李晟之说,县城就该有县城的样子,这与追求承载更多附加功能、做大规模的大城市并不一致。对于县城而言,一味贪大求洋,不仅没有让县城更高端,反而让其变得更为普通甚至庸俗。
什么是县城该有的样子?“小而美,小而精。”李晟之说,美,意味着生态环境良好;精,意味着尊重历史和现实,山川河流、建筑道路、人文风情能够完整地展现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特点。这样的县城,才能真正留住游子,吸引外来者。
如何让县城“小而美,小而精”?李晟之认为,在决策层就要转变思想,把县域既有的山林、湖泊、传统文化、名木古树和老建筑等,从可供开发的“香饽饽”变成必须传承与保护的珍贵资源。
同时,各个县还要有自己的主打特色与招牌。“四川有100多个县城,不少县城抓一把黄土都有历史的厚重。但这种厚重怎么转化,怎么去彰显,还需要费一番心思。”李晟之说,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要真正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拿出真金白银,真正做到该保护的保护、该传承的传承、该保留的保留;“有所不为”,就是敬畏自然、尊重历史,但绝不守旧,尝试用现代技术与手段保护山林、河流和传统文化,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承。
新闻推荐
遗体接运、火化等费用可获减免本报讯(记者李丹)记者近日从省民政厅获悉,四川省今年起在全省推进普及绿色惠民殡葬,采取减...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