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蒋蓝讲述明代大才子杨慎的精彩人生 著名诗人、学者蒋蓝解读杨慎的精彩人生。
“名人大讲堂”已成超级IP,每期都吸引众多现场观众和大量网络观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实习生 刘可欣 摄影 柴枫桔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曾经这样感叹。即便是蜀道难,与中原地区交流困难,却没能阻挡四川地区人才的崛起。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杨慎、李调元、刘咸炘、郭沫若、李劼人,他们成就了蜀地百科全书式人物的辉煌谱系。
6月24日晚,著名诗人、学者蒋蓝在四川省图书馆开讲“名人大讲堂”之“杨慎月”,解读杨慎的精彩人生以及他为西南地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整个讲座,蒋蓝与线上线下高达百万名听众一起,重温了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一生。
大才子两次“高考”成绩都很不俗
杨慎系出名门,他的父亲杨廷和四朝为官,官至首辅。杨慎实际上出生于北京孝顺胡同,12岁丁母忧始回乡。16岁返北京。20岁回蜀入县学准备应乡试,同时娶礼部侍郎王溥之女为妻,当年底返北京。
杨慎从小就是一个天才,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就能背诵诗文,十一二岁已经学会写作近体诗,而且他写的文章,让家里的叔伯都连连称绝。
21岁时,杨慎就在北京参加了会试,相当于当时的“高考”。杨慎当时就是个学霸型的人物,当年考试成绩也是相当惊人,已经拟取为魁甲,因为试卷被烛花烧残,导致落榜。三年之后,杨慎再次参加全国会试,获得了第二名;在紧接着的殿试,被钦点为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一举成名。
杨慎也是明代四川唯一的一位状元,中状元后,入翰林院编修,任皇家经筵讲官、殿试掌卷官等。杨慎虽然在此后的仕途之上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他对中国哲学、文化、历史、文学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杨慎为第一。
两次遭廷杖后被流放到云南戍边
杨慎的价值不仅是在于他的才华,也在于他刚正不阿、不畏皇权的个性。他曾两次遭到廷仗,差点至死。
1524年,杨慎因“左顺门事件”受到了第一次廷仗;之后,他又因为“议大礼”被第二次廷杖……皮开肉绽,几乎死去。《明史》记载杨慎:“两上疏,复撼宫门哭谏,下狱受廷杖,二次毙而复苏,谪戍云南永昌卫(保山)。”
在被第二次廷杖十几天后,杨慎牵舟挽潞河(即京杭大运河)南下入江,溯行至湖北省江陵,舍舟登陆,告别自北京同行回川的黄峨夫人,经湖北、贵州进入云南。次年正月抵昆明,旋即前去永昌卫戍所。
由于他第二次被廷杖时,伤势非常严重,到达云南后,还几次因为伤势的复发而差点致死。之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杨慎主要是在云南戍边,偶得机会回到四川。
1559年,杨慎病殁于戍所寓舍。时任云南巡抚游居敬请旨,同意升庵灵柩返回故里新都祖籍安葬。
一直到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继位之后,赠恤前朝建言已死诸臣,杨慎被追赠光禄寺少卿。
对于云南地区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扎根于云南的30多年时间里,杨慎为云南地区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
杨慎对云南民族史的研究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特点,那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承认云南少数民族在古代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他认为古代的云南是先进的,不是落后。这样的观点,至今看来,仍然是持平之论。
杨慎曾经在云南的许多地方,在保山、昆明、安宁、晋宁、建水等都生活过。每到一个地方,都为研究云南历史的人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并且也使当时云南以外的人们因交通不便而对云南很少了解的状况有所改变。
同时,他对于学术活动很热心,到哪里便讲学,结诗社,和云南当时的学人有广泛的接触和影响。不少的人受他的启迪和教益,成了知名人士。很负盛名的李元阳、张含、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唐琦等,都向他求教,有“杨门六学士”之称。他的这些学术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云南地区的学术水平。
新闻推荐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老校区食堂)空调采购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
四川德羽后勤管理有限公司拟对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老校区食堂)空调采购项目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兹邀请符合本次采购要...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