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学者文俶绘《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绘制的王公贵族喜爱的荔枝
明代《明宣宗行乐图》中描绘的投壶、射箭、蹴鞠、马球、门球场景,代表了明朝王公贵族的生活情趣
胡开全/文 图片由作者提供
蜀王秘史06
明朝经历了从封藩到削藩的演变,“藩禁”对蜀王宗室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他们不能从事四民之业,不能施展其才智和政治抱负,只能寄情于文学、音乐。末代蜀王至澍投井,合族被张献忠屠杀,王府和陵园也被破坏殆尽。正如张象华《哀蜀藩》所言:“天社星隳古社坛,杜鹃声尽石苔瘢;井花清冷无人汲,留得丹心万古寒”,为蜀府消失扼腕叹息的文人不在少数。为政有担当,生活有情趣,地方建设有成绩,严格约束家臣,重视教育重视孝道……延续200多年的蜀府一系,地处西南却为全国做出了表率,重塑了藩王形象。
从历练江山到沉迷宫苑
蜀府如其他藩府一样,被规定不干政、不干军,不从事“四业”。蜀王执政,不为外人所知,但却坚持了仪式感十足的早朝制度。早朝是规定的皇家范式,同时还要接受地方官和镇守太监的监督,是朝廷在制度设计上对藩府的制衡。早朝大致处理一些府内的人、财、物,以及固定要举行的礼仪、王庄经营等事,此外就是在初一、十五接待地方官来朝觐。定王朱友垓的《长至早朝》写道:“葭管已飞灰,阳生暖律回,早朝鸣鼓吹,上寿奉金盃,量日添宫线,书云纪鲁台,喜逢长至日,锡宴醉蓬莱。”而成王朱让栩笔下的早朝则是:“斜月光迎锁关匀,文仪武卫肃严陈,股肱待漏能襄理,元首兴明贶自甄,庭燎腾辉星渐落,旌旗摇绣夜将晨,九门时听辚辚韵,应是金阶过玉轮。”
要实现“忠孝为藩”,除了严格的皇室教育和藩王自己及子弟认真读书外,出外历练也很重要。第一代蜀王朱椿在皇宫学习由开国名臣宋濂亲自编写的教材,然后又被派到凤阳,即“中都阅武”多年,期间还发生了将西堂开辟出来,请李叔荆、苏伯衡等著名学者来商榷文史的佳话。等到四川就藩后,他继续礼聘以方孝孺为代表的顶级文人前来服务,并带世子等进京和巡视全川。之后的蜀王也纷纷效仿,长期与蜀籍名人如首辅杨廷和、万安,状元杨慎、才女黄峨等保持联系,阅读并模仿他们的作品。然后尽可能利用出外历练的机会,以增加执政能力。
定王朱友垓《定园睿制集》中对外出历练的描述有《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陕州河亭陪韦大夫眺别》、《巴南舟中》、《宿关西客舍寄严许二山人》、《江南旅情》、《泊舟盱眙》、《题江陵临沙驿楼》等,对旅途细节的描述有《渔村》、《访僧居》、《茶人》等。怀王朱申鈘(1448-1471)《怀园睿制集》里有《京城》、《旅馆》、《商旅》、《田家》、《卜者》、《医者》、《樵人》,观察越来越细,体察民情也越来越准。因为出门要使用驿站,《馆驿》一诗中对驿站的描述也很传神:“万里达枫宸,邮亭倚白云。东南通道路,来往驻车轮。祖饯多归客,星驰有使臣。纷纷劳驲骑,但见起风尘。”惠王朱申鑿的《惠园睿制集》里有《西蜀宦游》、《宦途游览》、《题永城驿》、《长安秋夕》、《春日长安即事》、《洛阳早春》、《江南旅情》等。《赴京途中遇雪》描述了历练的艰苦:“冲寒马一鞭,万里去朝天,玉屑将埋路,琼花正满川。群鹅浮远水,孤鹰落平田,杳杳村墟外,微茫有暮烟。”
到宣宗时期,朝廷开始阻止藩王进京。蜀王不能随意离开土地,世子等即便出门,也不能得到“面圣”的尊宠。再到后来,地方官进一步限制蜀府的行动自由,“旧例各王府亲王郡王以下,凡欲出城祭墓送葬之类,俱先期奏请得旨乃行。蜀府自献王以来,每遇亲丧,亲王郡王俱自行送葬,不经奏请。至是,四川守臣奏之,蜀王亦自以本府相承故事为解。命今后各王出城,仍照例先期以闻”。后世蜀王行动不便,难有更多阅历,除经营内苑外,对王庄也疏于巡视。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九任蜀王朱让栩只能沉迷于宫苑之中,其《长春竞辰稿》以描写内苑景物为主,移情宫词散曲。但其散曲作品不见南曲香艳缠绵的影响,与蜀中人士杨廷和、杨慎、黄峨等有一致的清丽雅趣之风,显示出正德、嘉靖年间散曲创作南北分野之际的不同流脉,对当地音乐鉴赏和创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刘大谟、杨慎纂修的《四川总志》亦记载朱让栩“尝著有《适庵》诸集,多为缙绅博诵”。
吃穿用度高人一等
虽然行动不自由,但蜀府中人的吃穿用度仍然高人一等。荔枝是蜀府的特产,非常稀少珍贵,经常作为川南产地向蜀府进贡的礼物。下臣能得到赏赐,对其本人和家人都是很兴奋的事。朱椿有“梁园丹荔初颁赐,夺得归家遗细君”之句,朱申鈘则云“颗颗含琼液,枝枝缀火珠……奇果真堪爱,轻红锦作肤”。而“贡珍来上国,劳使走长途”,显示产地离成都比较远,这些荔枝主要来自川南合江一带,朱椿曾将其作为贡品送到南京。
此外吃新米和喝新茶也是蜀王的爱好。如朱申鈘的“秋熟喜登场,晨炊玉粒香,流匙何软滑,乐岁试新尝”。朱友垓的“天产灵芽秀,惟钟谷雨姿,龙团和露采,雀舌候春期。山远步尤健,林深路更危,幽斋自烹啜,清味有谁知”。
成都夏日炎炎,外面酷暑难耐,但住在王府里面却是很惬意的,有冰镇西瓜等解暑的水果、有凉庭等凉爽的住所。朱申鈘笔下的王宫生活即有在凉庭里纳凉,“日午寻凉向水隅,脱巾露发总无拘,不须白昼挥纨扇,喜有清水出玉壶。攸而兴来游竹径,坦然倦后卧纱厨。浮瓜沉李随时用,梦入华胥足自娱”;又有利用高大建筑避暑,即“热极似炉中,来乘殿阁风,清凉生细葛,如在水晶宫”。
《松亭避暑》则将明代成都消暑写得很有情趣:“万枍松下构山房,直干参天愈老苍。一枕凉阴清入梦,半帘寒影翠流光。浮瓜剖处甘如蜜,新藕尝时冷似霜。此地绝无三伏暑,闲挥白羽且徜徉。”这样的王宫里,即便有点蚊子也无妨:“营营扰扰一微躯,利嘴贪婪集体肤。只为恼人眠未稳,扇挥不许入纱厨”。
教育严格 读书重孝
蜀府不仅是蜀王以身作则,主动作为,同时还严格约束家人,包括各郡王及其子孙、姻亲,以及属臣。有时处置是非常严格的,郡王犯错,就被剥夺继承资格,甚至迁出四川,以此警示。臣属在地方欺凌跋扈,蜀府也都妥善处理,既平了民愤,又维持了蜀府的尊严。嘉靖年间刚入职行人的王樵称“蜀藩贤于富,宗人少犯法,亲王尤厚礼士大夫”,这代表了京城对蜀藩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能达到这种效果,缘于蜀府以理学为宗,教育到位,而这也归功于第一任蜀王朱椿做出的典范,甚至生病时他仍然在回忆从宋濂处所受的教诲,“却忆潜溪老,清宵魂梦驰”。
蜀王爱读书,接受了严格的皇家教育,也通过蜀府刻书和诗文推广文化和教育。“初蜀献王好文学,招致天下名刻书傭集成都……故蜀多巧匠”,蜀藩刻书大大推动了四川刻书业的发展,走在了宗藩刻书的前列。据《中国古籍版本学》统计,刻书超过10种以上的藩府,有“戈阳府56种,蜀藩38种,楚藩26种,周藩23种,宁藩22种,赵藩20种,辽藩18种,庆藩13种,益藩12种,沈藩11种……”在数量上也是名列前茅。刻书的基础是藏书,清人彭遵泗称:“藏书之富,敝乡之成都,莫比蜀府。成王喜读书,宫中为石楼数十间,藏书数亿万卷,日抄写者数百人。”而且大多数蜀王也实实在在地爱读书,“潜心孔学应无倦,适间虞琴肯放闲,须信尊贤忘势利,行看礼乐继河间”,从书中找到了乐趣,可谓“简编用志须研究,坟典开心可卷舒”。这些生活方式都使蜀府在文人群体中树立起情趣高贵的群体形象。
而蜀王每年出城谒陵,更是蜀府“孝道”文化的集中展示,带动了很多成都人的效仿。各个蜀王对于谒陵还有自己的感想,有些被记录了下来。如朱友垓《谒和园》中有“寝园树木笼葱茂,朝殿丹青焕爛鲜。恩德不忘怀厚土,劬劳难报感苍天”,表达要不忘恩德,勤劳执政。朱申鑿《余谒东景山》云“兄王厚土千年固,内翰雄才百世豪”,则有感谢兄长之意。朱让栩《东郊谒奠先考寝园有感而作》有“朝罢匆匆应转首,彷徨东顾不胜哀”,表达了一种拳拳的孝意。
新闻推荐
注:100分以下略。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