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在四川大学,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提出了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出了具有川大特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等措施,把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向了全国。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电气工程学院作为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工科类实体性学院之一,从“老传统”到“新工科”,电气工程学院探索出一条切合学院当下实际发展的可行之道,并采取了切实之举。
内涵式新工科
助力最好本科教育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组建于1998年,由原成都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自动化系、应用电子技术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渊源和发展变革可追溯到1908年,是我国第一批创办电气工程专业的单位之一,也是四川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工科类实体性学院之一。历经百年,栉风沐雨,电气工程学院在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扎实前行,近年来,更是利用深厚历史底蕴、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面向能源电力行业的优势,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最好的本科教育不仅仅是数量、规模和外观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本质和内涵提升。”在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先勇教授看来,目前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学院清醒认识到,仅追求数量、规模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打造高品质、高品味、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是办学的基本遵循。
新内涵注定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电气工程学院落实川大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人才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搭建了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据肖先勇院长介绍,前两年学生要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从大三开始,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学习,享受个性化教育。对于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的学生,可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希望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可选择创新探索性课程体系,毕业后想先就业的学生,可选择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电气工程学院开启了最好本科2.0十大提升计划,涉及科研反哺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计划、学生实践创新实验硬件条件支撑计划,以及形式内容与人才培养规律相协调的课堂质量提升计划等,全力打造具有学院特点和川大优势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电气工程学院正不断探索着新工科建设的办学经验。
高质量师资队伍
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术视野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细节,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打造更是实现最好本科教育的关键。据肖先勇教授介绍,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电气工程学院通过老带新、研修会、午餐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发现、掌握一线教学的基本情况。在积极优化学院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的同时,还根据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行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牵手世界名校,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目前,学院正积极推进“大川视界”学生海外交流、学生海外实习等项目,走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
工科专业不仅要站在学科前沿,还必须立足工程实际。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有专门的实验课程,老师们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也成为常态。“我们希望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做既有实践又有前沿的研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方面,肖先勇教授很有发言权。在他的实验室里除了有博硕士,还有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学院院长,肖先勇教授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尽管行政事务繁忙,但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里,探讨学术问题。他的微信号更是对全院师生公开,学生们经常找他咨询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间再晚他也会一一回复。
在电气工程学院,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学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勇,坚持把自己在电力市场、电力系统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和资源用于本科教育,为学院本科教学实验研发了四套软件,给本科生授课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深受同学们欢迎;省级教学名师、川大卓越教学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刘天琪教授,从教30余年致力于电力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她所著《电力系统分析》教材被全国20余所高校采用;已年近七旬的博士生导师杨洪耕教授,仍坚持站在本科生讲台上;在川大执教23年的雷勇教授,较早进行了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探索,是四川大学第五届“卓越教学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周凯教授不断创新课堂形式,在上高电压课程时,他把学生带到实验室,通过模拟雷电,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受摸不着的东西,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的情境中;机器人专家、自动化系主任佃松宜教授,将科研项目与双创教育相结合,不仅在他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成功推荐了数十名同学去加拿大约克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双创特色
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潜能
近年来,学院持续在学生“双创”教育上发力,推动“双创”教育全方位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学院教师每年指导参加大创、“互联网+”及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获奖层次和数量名列学校前茅,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成效显著。
“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需要,而以自主、探究、合作等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周凯教授是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电压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专业课教师,也是多个学生双创项目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定位应该是以创新思维、研究驱动来带动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与学生能力养成息息相关的教学设计成为双创教育的出发点。“我更多时候是一名‘引导者’,对知识点加以延伸,启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几年下来,周凯教授的研究型教学结出了累累硕果:他指导的“Cabtor—基于纳米复合填充的电缆修复”团队,首次参加第四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省赛金奖的好成绩。从培养学生兴趣开始,周凯教授带着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接触前沿科技,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今年,在佃松宜教授指导下,以学院学生为主组建的火锅战队在全国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中取得了三等奖的历史好成绩。“我一直以来都全力支持学生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自信心,他们才能自主创新。”
作为佃松宜教授指导的RM机器人协会一员的韩鹏对此颇有感触,他坦言与佃老师相处体会到了浓浓的信任感。在RM成立初期,一切从零开始,佃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实验场地,资金支持,全心全意地支持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火锅战队成员王铭敏、陆宇轩回忆起当初团队为了备战,几乎每天沉浸在机器人的制作研发中,一个机器人反复组装七八次,时常熬到夜里一两点,疲惫不堪的时候便会有想要放弃的念头,但佃老师总会及时出现,和他们一起耐心地解决问题。“兴趣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而这种兴趣来自于老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王铭敏、陆宇轩非常感激地说道。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学院双创教育每年都产出丰硕的成果。仅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智能车、机器人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竞赛中就获得一等奖30余项,二等奖70余项,三等奖70余项的好成绩。多位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被央视、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报道。在肖先勇教授看来,这些成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体现出的全院老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重要的是在知识储备、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深耕细作,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落实。电气工程学院把“双创”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推动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2018年成都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64.8亿元 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8年)发布会举行
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22868.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6.2%。2018年成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64.8亿元,同比增长8.1%。...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