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克智少年——吉则尔曲》海报。
本报讯6月7日—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象山县举行。4天时间里,来自全国的“非遗”领域学者、工作人员和爱好者观赏了从260部作品中选出的30部(套)影片。这些影片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非遗类别,集中展示了非遗千姿百态的风采,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开幕当天,由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出品的《克智少年——吉则尔曲》赢得了满场掌声。
“克智”是彝族诗体口头传统的统称,也有“克格”“克让”“克肆”的说法。“克”是彝语“嘴”之意,“智”“让”“肆”是彝语“搬动”“言说”“叙述”之意,但凡彝人的红白喜事,都会见到这一独特的口头文学的影子,在彝族社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影片围绕凉山彝族传统习俗克智,讲述了家住大山深处的彝族男孩吉则尔曲,小小年纪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演说克智的天才。在7岁的吉则尔曲眼里,克智是彝族人与生俱来的一项技能,是生活中充满趣味的表演,在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中,克智就这样一直伴随着他。但在更多人的眼里,克智换不来金换不来银,是没什么用的。影片从吉则尔曲平淡的生活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现实和矛盾。
日前,记者从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克智少年——吉则尔曲》在这次“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影像展”征集活动中,有幸从全国260部影像中杀出重围,入围30部,是四川唯一;再从30部入围作品中获得殊荣,是10部评委推荐影片之一。在入围影片展映活动中,组委会特意在开幕式下午和第二日晚上安排了两场《克智少年——吉则尔曲》的观影活动,深受与会评委、媒体和其他主创团队的喜爱,许多观影的评委和媒体记者是含泪看完影片的。《中国文化报》《中国日报》、澎湃新闻、中青网等媒体对影片进行了深度报道。
本报记者李晓超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陈醒)经开区在创新项目攻坚上取得新进展。今年,经开区被纳入全市创新项目共25个,其中技术研发项目16个,成果转化项...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