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铺一角。
一座老宅端坐在青石砌造的基座上,大门依旧高高矗立,厢房冷寂,正屋幽暗,有深重的历史味道穿过缝隙透出来。两位老人坐在大门口的木凳上目送冬日暖阳。老人看见有客人来了,热情地招呼:“快到屋里坐,上火铺去向火。”桂西的汉族人说“烤火”常常说“向火”,坐在火铺上,双脚摆开,两手放在大腿上,十指像花瓣一样伸展,掌心向着火坑里的火,这就是“向火”。向向火,搓搓手,一边喝茶,一边翻开了火铺的记忆。
居住在桂西北高山石弄里的汉族人,被当地壮族称为“布哈”,即来做客的“客人”。相传,这些客人的祖先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逃难、逃荒到广西泗城府时,常常为争夺食物、土地而与本地人发生摩擦,当地的土司就想方设法赶走这些客人。客人就派出代表和土司谈判,土司提出:不允许外来人在他们的土地上生火煮食。客人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但代表也向土司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不在土地上生火煮食,就不搬走。
不能在地上生火,怎么办呢?客人祖先回到住处后,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建房子的时候,修好了三间两厦的木瓦房,又修建一个火铺。火铺安放在正房左边靠窗的一角。先筑一个火炉心,找4根硬实的夜蒿木做柱子,做成一个高3尺,边长2尺7寸的正方形方框,方框四周镶上木板围住,在离地1尺多高的底部铺上厚实的夜蒿木板,木板上再垫一块方形石板,这块石板垫在底部起到隔热的作用。做好方框就向框里填上黏糯的黄泥,一层层夯实筑紧,泥巴筑到和木桩差不多高的时候,让中间凹下去四周高一些,这就是烧火的火坑了,也就是火炉心。
筑好了火炉心要选一个黄道吉日造火铺,在地上立起4个和火炉心一样高的木墩,木墩的四周嵌上厚木方,做成一个边长6尺8寸的正方形框架,把火炉心放在框架内,火炉心就把框架分成前头火铺、大火铺、火铺当门、柴尾巴4个区域,大火铺设在靠板壁的木窗下,面积比其他3个区域宽,火铺当门在大火铺的对面,火炉心靠着火铺当门,火铺当门的木方宽1尺左右,便于人站着伸手正好烧火煮菜做饭,在这4个区域铺上木板,一架火铺就算完成了。
造好了火铺,还要在火炉心也就是火坑的上方,做一个四方形的木架悬吊在楼桴上,这个木架叫做炕,这个火炕一定要悬挂在火坑的正上方,为什么呢?
客人的先祖是这样解释的,从火铺的结构来说,火炉心高3尺,宽2尺7寸,正正方方,里面夯实金色的黄泥,底部有一块平整的石板,就是一枚大印。有了印,要有印把子才能盖章。所以,火坑上方的木架子——炕,就是这枚大印的印把子,大印不能没有印把子,建造火铺不能没有炕。
要使这枚大印发挥作用,还要有一个开张点火的仪式,主人先在堂屋烧香作揖,敬告祖宗,祈求祖宗保佑子孙兴旺,千年发达。再请一个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人帮点火。老人燃起三炷香插在火坑边,把三脚架安放在火炉心中,一边把手中的火把塞进火坑里的三脚架正中,一边口中念叨福语。主人站在火铺当门拿着三根香,跟着老人的福语对着火铺作揖磕头,火坑里的火慢慢旺起来了,红红的火苗直冲顶头上的炕,把火炉心和炕连成了一体,一枚大印就这样在这幢屋子里盖上了印章。
火铺上的座位有约定俗成的特定习惯。前头火铺是上座,一条3尺长的木墩横卧在靠板壁边当作凳子,没有客人来的时候是父亲的专属座位,父亲坐在火铺上,媳妇是不能上火铺的,就算是大冷的冬天,也只能在火铺当门烤烤手,不能和父亲一起坐在火铺上向火。有客人来的时候,小孩子要是坐在火铺上不让座,大人就会说:“小娃娃快出去耍,客来不让凳,是个大老笨。”按照高山汉族的待客风俗,主人家要把男客叫到前头火铺请就上座,女主人则在火铺当门煮饭做菜。男主人和来客在火铺上向火,一边谈天论地,一边看这家媳妇的厨艺。
接新媳妇的时候,火坑里三脚架上架着大锅,三脚架周围靠着大鼎罐、小鼎罐,火铺上坐满三姑六婆。熊熊大火把整个屋子照得光亮,火坑里的火苗顶到锅底,变成火舌向外缭绕。新媳妇走到屋檐前的转角处,换上露水衣(一个好命女人穿过的衣服,寓意借好运),由缘亲娘(拉新娘子进屋的好命女人)拉进堂屋拜堂。新娘子在换露水衣的时候,就要找张席子,把火坑挡住。挡住火坑,遮住火光,不给新媳妇见火,以示这个媳妇进门后,不多嘴多舌。新媳妇走过火间,要扯下头巾掩面,挡住火光,进入洞房。
在缺少点火物件的年代,怎么才能把火种留住呢?有了火铺就好办了,火坑里有一层厚厚的火灰,出门前或者准备睡觉的时候,用火灰埋住火炭,埋好后,还要把煮水的鼎罐放到三脚架上,人不在火铺边的时候,放一鼎罐水在三脚架上,让水守着火坑里的火。
家里有了火,还要用心守住。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每年的除夕夜要守火,正月十五要点灯。除夕夜把火坑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红彤彤的,要守住它一整夜都不能熄灭,来年的日子才能红红火火。
大瓦木屋曾经是山里勤劳、富有人家的象征,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大山里的木瓦房显示出一股破败的气息。村子里,一幢幢木瓦房渐渐被钢筋水泥楼房所替代,火铺也慢慢被干净整洁的大理石灶台挤出了厨房。可火铺已成了高山汉族人的习惯和牵挂,因此,在村里,大多数高山汉族人家,在修建了楼房后,又在旁边建一间伙房安放火铺。
火铺是桂西北高山汉族盖在大石山里的一枚大印,是高山汉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态缩影。
新闻推荐
(记者周圆韵)《四川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方案”聚焦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