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母亲面前跳桥自杀背后的教育反思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一名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相关视频上传网络后,引起广泛关注,也让很多人痛心。
这段拍摄于4月17日的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在车流中,一辆白色小轿车打着双闪停在路中,一名女子从轿车左侧进入主驾位置。数秒钟后,有人从轿车左侧走出,然后快跑至桥边纵身跃下。女子紧随其后,试图将其拉住,但未果。
视频中,女子的手曾触及孩子的腿部。男孩跳桥后,女子跪倒、捶地、悲痛欲绝。
上海相关部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跳桥者是一个17岁男生,系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视频中的女子系其母亲,跳桥前,该男生曾与其母亲发生口角。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悲剧引发网友关注,很多人倍感痛心。
我们无法知晓一个17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也无法体会一个母亲,亲眼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从桥上一跃而下生命终结,内心是如何煎熬。
孩子的离开和一个家庭的破碎已经成为悲痛的事实。我们不去指责这位母亲可能用了怎样错误的沟通方式,更不应该去指责这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太脆弱”“太极端”……毕竟,我们也不知道那天那对母与子之间发生过什么。更何况,这样的事件背后,远不是哪一个父母和哪一个孩子的问题。
但是,我们希望透过这件事,反思一下很多已知和常见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希望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青年心理健康拉响警报:近三成有抑郁风险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青年进行了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该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是该项目负责人之一。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对14~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发现,受访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
通过调研发现,半数多受访者具有焦虑问题,31~35岁的青年群体重度焦虑比例最高,在职青年的焦虑得分最高。和2008年的调查相比,青年的抑郁问题有所加重。2008年,青年没有抑郁问题的比例为75.8%,10年后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有轻度及中度抑郁风险的比例与2008(16.8%)相比增多了近5个百分点;有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也高于2008年(7.4%)。
多少中国学生,最怕老师请家长
很多中国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哪怕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离开校园,当他们回忆起小时候的上学时光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恐惧:害怕老师请家长。
只要老师不给父母打电话发信息,那就是岁月静好。只要老师一说“让你爸妈来学校一趟”,那就是晴天霹雳。
因为很多孩子知道,不论自己做了什么,不论自己有没有闯祸,家长来到老师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多半是对自己孩子的批评甚至打骂。
曾经有太多这样的事例:
A被请家长了,他爸爸怒气冲冲赶来,先给站在老师办公室门口的孩子一脚踢开,或者拉起来再拧耳朵、手臂。打骂一番后,再进到老师办公室赔礼道歉。
B被请家长了,他爸妈来时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认真听老师讲述了事情经过,并保证回家不打骂孩子后,领着孩子走出了办公室。然而刚走到校门口,夫妻二人开始又是厉声呵斥又是手脚并用,将孩子边踢边带回了家,到家后又是一顿毒打。
不论是A还是B,还要听父母哭诉“养你多不容易”“你就不能让四川省点心”“我一天天累死累活还不是为了你”……
多少中国父母,无法良性沟通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巴掌拍不响”。
这句话被有些中国家长精准应用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中。“你自己没问题人家为什么来招惹你”“你不打他他能打你吗”“人家主动挑衅你就不能直接走开吗”……
就像上面说到的请家长,很多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第一句话多是问孩子“你又给我闯了什么祸”,而不是“孩子你怎么了”。
而当孩子在学校发生矛盾甚至是遭遇校园暴力后,一些家长也不会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真听孩子的心声。
有人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初中时自己因为一点小事被请家长,他爸爸到学校后,先拳打脚踢对他“教育”了一番。等到老师回来时,他已经蹲坐在墙角瑟瑟发抖,脸上泪水混着灰尘,又不敢哭出声。
但其实,当时这位老师只是在作文中看出他缺乏关心,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才想着特意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好好沟通,希望家长平时能多关心一下孩子。“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一直是很多家庭奉行的教育铁律。但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他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他想要的沟通方式究竟是什么呢?少有人关心。
多少中国孩子,会想到用死解决问题
那个17岁的孩子跳桥后,很多人不禁发问:这个孩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绝望,才有勇气想到一死?
其实,这个孩子未必能有多绝望。或许他只是想停止眼前某种令他难受的状态,而他能想到的解决途径,只有一死。
或许死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停止那么简单。
某个综艺节目曾播过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没有打骂,但是一直在说这件事。
吃饭时在说,看电视时看到某个相似情节时也说,家里来亲戚了聊到孩子的问题时又在说。
终于有一天,这个孩子爆发了,哭着大喊:“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再说了?”
在孩子看来,他是做错了,他也认错了,承诺再也不会那样做了,但父母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耳边不断提起。他能想到的,可能就只有用死亡来停止。(宗合)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到汉源督导四川正祥铅锌废物协同处置及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推进情况。省生态...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