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亮点
●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重点打造国家一流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和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页岩气生产基地和天然气生产基地。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建设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基地。
●到2022年,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4100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89%,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达到43%、18%。
●创新发展能源新模式新业态,运用储能和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一大批能源科技创新成果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化,将能源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四川日报记者 李欣忆
从资源禀赋看,四川无疑是清洁能源的“优等生”——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天然气资源量、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均居全国第一。
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困扰四川省多年的痛点。近日,四川省印发《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方案》,明确提出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化工”万亿级支柱产业发展。
具体怎么干?有哪些亮点?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不一味追求规模,更要质量效益并重
“16个产业方案中,很多都是用的‘培育’,而清洁能源产业更强调是‘培育壮大’。”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增加两个字,含义大不相同。
壮大,说明底子不错。目前,四川省已基本建成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和发电量排名全国第一,基本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结构,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均超过80%。
但壮大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方案》的一大突出特点,正是抓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发生了改变。过去能源短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注重规模和数量,主要在能源生产端发力,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和建设;现在,开发强度和节奏不仅要科学可控,更要进行结构调整,在加强消费端发力,扩大清洁能源消纳,使能源生产消费互相协调,争取能源效率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方案》专门提出加快推进电能替代,以电能替代为抓手,积极引导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领域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着力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时,积极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推进雅安、甘孜、攀枝花、乐山四地发展绿色载能产业,培育用电增量,促进清洁能源就近消纳。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方案》提出到2022年的产业发展目标。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既有把握又有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于如何促进能源消费。该负责人说,贫困地区、偏远山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电网网架薄弱。从消费端看,四川省人均用电量水平低于全国,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用能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直面薄弱环节,提升城乡电气化水平,正是亟待突破的重点。
为此,《方案》提出要加快电力输配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内主网重要工程,保证省内电源点到负荷中心的稳定电力输送。同时,加强五大经济区220千伏、110千伏网架和联网工程建设,完善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建设一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并实施“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等。
不给自身设限,打开想象空间
“能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要素保障,我们应该打开更大想象空间。”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清洁能源与建筑、交通、金融、信息深度融合,储能和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一大批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使得能源产业产生了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
《方案》在“创新发展能源新模式新业态”上寻求能源新领域的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突破,将通过创新发展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化。
这些新模式新业态将主要依托新能源、储能、柔性网络和微网等技术,在全省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公共设施、特色低碳旅游小镇等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灵活接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智能电力系统,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电动交通网络,发展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
新闻推荐
四川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四川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一些农村地区的河湖、水库、塘...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