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是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如果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用到位的话,一年可节约50亿元-100亿元的饲养成本。”这是一项经过20多年实践与磨砺,饱含陈代文半生心血的研究成果。
也正是这项《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让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研究能否让餐桌上的猪肉变得更安全?这项科技成果的意义何在?20年的坚守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科研故事?这一切,要从猪儿的饮食说起……
意义
研究猪的营养餐 助力川猪变“金猪”
关于这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陈代文通俗易懂地解释,就是研究猪的营养餐,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养猪高效、安全、生态、优质等一系列问题。
以安全为例,陈代文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是在饲料中取消抗生素,通过测算,可减少国内养猪行业抗生素总用量的40-60%,这可是一场颠覆性革命”。此外,团队通过优化营养结构研究,筛选了大量全价饲料配方,提出了“猪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的问题”的最佳方案,让猪吃得少,排泄少,却长得又好又快。同时,通过抗病营养技术成果,可让猪儿更健康,使其生产水平提高20%-30%。
对于这项科技成果的成效,陈代文自信地说:“生猪产业是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如果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用到位的话,四川每年少养100万头母猪,便可实现当前生猪产值目标,一年可节约50-100亿元的饲养成本。”
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成立了专项小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40万元购买了这项科技成果,这在中国畜牧界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科研
摒弃传统“营养餐”
研究曾受同行质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代文发现,国内养猪由生产散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在数量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问题越来越突出:养殖业环境日益污染、猪的疫病频发、抗生素等用量增高,让生猪生产率低、猪肉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他发现传统养殖模式中,“猪饲料+抗生素”构成的“保健品”,让猪免疫机能的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猪对药物形成了依赖,一旦真生病,药物敏感性和治疗效果就要下降,会造成疾病频发、死亡率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他决定摒弃 “保健品”,更改传统养殖模式。
说干就干,随着一系列猪的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理论被他们破解,2005年,陈代文组建教育部“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创新团队,提出通过营养精准供给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提高生猪产业生产率能。然而,同行却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只有兽医学才能解决疾病问题,营养供给只能解决生长速度及生长效率,依靠营养实现抗病是不可能的事。
陈代文据理力争,用一个个研究数据和实验证明自己。最终,他成为国际上提出“抗病营养”概念的第一人,也用实力争取到国家150万元、学校配套150万元的科研经费。从此,陈代文团队的科研足迹,遍布各地大型猪场。
对于未来发展,陈代文表示,下一步,团队计划用若干年重点研究解决生猪“优质”的营养问题,让猪肉从“放心”到“好吃”。 李劲雨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新闻推荐
1月21日,春运第一天,四川召开2019年全省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春运期间,全省旅客发送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预...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