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观察
□四川汪东旭
未及时接到脱贫攻坚巡查组电话,被问责处分;扶贫手册中写错两个标点符号,登上“黑榜”被全县通报,还被扣一年的绩效奖励;市领导进村检查扶贫工作,发现一名驻村干部在看手机,大为光火,给予处分……这些发生在基层的真实案例,乍一听让人大跌眼镜。“不干不作为,少干慢作为,多干乱作为”,这是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一些干部戏谑打趣的说法。(据《新华每日电讯》12月1日报道)
问责是加强干部管理的有效手段。权力就意味着责任,出现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干部就会受到问责。这既是权责对等的体现,也是加强干部管理的现实要求。问责实事求是,可以实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不过,也有一些问责,因为存在“小题大做”的嫌疑,因此引发了舆论的围观。
问责必须精准,要让被问责的干部服气,也要让民众感受到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精准的要义在于,造成了哪些后果,就承担多大的责任。但是,因为没接到电话或写错两个标点,便通报处分,乃至扣除一年绩效奖励,如此问责,不仅当事人难以心服口服,旁观的网民也会觉得诧异。严肃问责是强化干部管理的应有之义,但问责“走偏”“过猛”“随意”,却折射了权力的任性。
不难发现,这些武断问责的共同点,那就是主观性比较强。问责应该有一个严谨的判断标准,事情的原因是主观还是客观,危害是大还是小,该问责到什么程度,都应该仔细考量。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在实施问责的时候,或许是为了迎合主要领导的“脸色”,或许是为了挽回某项工作在上级心中的形象,或出于平息舆论的目的,于是问责粗暴、简单,以实现“快刀斩乱麻”的效果。这样的问责,既没有体现适量原则,也没有严格按章办事,会导致诸多危害。
问责任性,损害的是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灼伤的是一个部门或地区的党委政府公信力。虽然,在媒体的曝光与舆论的聚焦下,相关部门大多撤销了这些问责文件,体现了闻过则改的担当,不过,其背后暴露的基层执纪不严肃、量纪不精准、权力任性等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激励,让他们更加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地干事创业,不妨从精准问责开始。
新闻推荐
人狗之争,是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有限制的自由才会成为真正的自由,给养狗行为立下规矩对动物来说也是一种保护。遛狗不拴绳...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