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丹
最近,荧屏和书架上多了美食。陈晓卿的纪录片《风味人间》、韩国tvN的综艺《在当地吃得开吗》、英国人扶霞·邓洛普的 图 书《花 椒 与 鱼翅》……国别各异的美食家,在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串联起一个世界的味觉记忆。厨房隔绝了外界的烦扰,食物温暖了从胃到心的遥远距离。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标本
前不久,陈晓卿导演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上线,带领观众领略世界美食地图。
有网友说,他们被里面的食物馋哭了。的确,美食特写带来的视觉冲击不是一般震撼,比如第一集《山海之间》的那道秃黄油拌饭,光影之间,每一粒米都晶莹剔透,蟹香溢出了屏幕。加之播出时间是晚上九点以后,正是需要夜宵的时候,外卖平台订单激增。
也有网友说,他们被里面的食物感动哭了。这部纪录片,唤醒了他们的关于故乡生活的美食记忆。第一集《山海之间》中有一道食物是河南的“碾转”,小麦吸浆饱满,但又未完全黄熟时,一些农家将穗头摘下,脱粒,去壳,用石(碾压出一根根小面滚儿。在《风味人间》正式上线之前的试映会上,一位来自河南的“80后”观众说,他只是在童年时
代听说过这种食物,不知道故乡竟然还留存这样的食物。
“在地球日渐成为一个村庄的过程当中,在人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大的过程当中,有些饮食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无情地荡平。”陈晓卿如是说。他认为,一些不属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文明,正在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行将消失,包括这道盛行于农耕时代的“碾转”。在青黄不接的时节,“碾转”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资源,而在丰收的年月,“碾转”的清香里则透着尝鲜的喜悦。
陈晓卿在知乎上回答与《风味人间》的相关话题时表示,对于一些食物的消失,他并不是哀叹的态度。纵观社会发展史和人类进化史,有些东西注定要消失,但它们其实也是我们的祖先,甚至人类多样化生存的标本。作为一个纪录片人,他希望能够用影像把它们记录下来。
也就是说,展现食物的美味,并非《风味人间》的最终目的。同样,人们之所以能从食物中寻得慰藉,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还有蕴藏在美味之中的生活记忆。2016年,陈晓卿出版图书《至味在人间》,在他看来,人间至味酝酿于人与人之间,“个人的饮食偏好,尽管像胎记一样私密,但至亲永远知道它在哪里”。
食物消解文化的偏见
在《风味人间》刚刚播出的第三集中,有一位酷爱麻婆豆腐的英国人扶霞·邓洛普。她说着流利的四川话,在成都的街头寻找地道的二荆条辣椒。回到英国,她邀请友人到家里,给他们做麻婆豆腐。
就在前一阵子,扶霞·邓洛普的美食旅行笔记《鱼翅与花椒》在中国出版上架。相较于一些传统的英国人,扶霞对食物的包容性很强。扶霞说,她的美食记忆跟别的英国人不一样,由于母亲的工作是教留学生英语,所以经常有外国学生去她家里吃饭。大概她8岁那年,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住在她家里,于是早餐就变成了饭团。
或许是因为早早就见识过各国食物的精彩,抑或是被与妈妈的学生共同享受那些美食的氛围感动,扶霞对美食有着别样的热爱。11岁时,她就对老师说,她长大以后要当厨师。老师笑她,因为她学习学得好,考试考得好,可是她最爱的是做菜。后来,扶霞从剑桥大学毕业,又在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
在四川,扶霞对那里的食物来者不拒,甚至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当地一所烹饪学校学习厨艺。对此,扶霞的很多中国朋友都感到不解,她为什么不在图书馆里面学习,而是下厨房跟厨师学习。扶霞发现,人们喜欢食物,但实际上又对它充满偏见。比如她的一位中国同学不喜欢西餐,但这位同学吃过的唯一一次西餐是肯德基。“这个相当于一个外国人吃了一次咕咾肉,说中国菜太油腻。”扶霞说。
相较于英国的扶霞,来自韩国的专职厨师李连福或许更容易找到两个国家味蕾相通之处。最近,韩国tvN的美食综艺节目《在当地吃得开吗·中国篇》播出,擅长中华料理的韩国知名厨师李连福来到中国的街头,做炸酱面,卖炸酱面。李连福认为,炸酱面来自中国,希望中国的食客也能喜欢上韩国的炸酱面。这档综艺节目播出时,弹幕出奇的友好,原本敏感的中国观众和韩国观众,通过食物宽容了彼此的差异,也通过食物找到了共同的味觉记忆。
没有一个地方是孤岛
在陈晓卿看来,食物是壁垒,“人跟人之间的隔阂,吃的东西不一样,就没有办法在一个锅里谈事情。”陈晓卿说。就像一万年前,小麦开始走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向东遇到水变成面条,向西遇到火变成面包,东西方人这么水火不同,其实从小麦分手那一刻就开始了”。在之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组织的一个分享会上,陈晓卿与扶霞坐到一起,讨论美食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食物也是黏合剂,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语言。前两年,他带一位英国纪录片导演去吃川菜,最初那位导演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很不乐意去,可当他吃完42道菜之后,味蕾完全被征服,希望第二天再去吃。食物的美好应该被慢慢发现,不应该因为文化差异和偏见就发出拒绝。
“食物是人类的,没有一个地方是孤岛,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孤岛,我们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陈晓卿坦言。
似乎所有分歧都能在食物中达成和解,所有的失意都能从食物中得到慰藉。扶霞认为,制造食物的厨房,正在成为最后的避难所。人们躲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与食物为伍,与外界的烦扰暂时隔绝。
厨房与食物的温暖让人留恋。万能青年旅店在歌曲《揪心的玩笑和漫长的白日梦》中唱道:“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围绕着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子突然就有了诗意,而且拴住了那些自我放逐和流浪的冲动。
无论是陈晓卿、扶霞、李连福还是万能青年旅店,以及更多的美食家和普通人,都在美食的美味之外,留意到食物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丝丝关联。在变化莫测的精神虚拟时空里,食物是通联者,也是抚慰者。他们希望食物能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在这个飞速前进的社会里偶尔回头看一看。他们也希望食物能消弭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偏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和人生。他们还希望能消解无谓的暴躁,与昨天的生活和解。
美食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在划过味蕾时,留下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蝶)昨日,记者从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获悉,为进一步规范全省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推进办公用房资源合理配置和节...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