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拔尖中医师
微博: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微信公众号:松山医学在线
第三十三期 本专栏由刘松山医生每周四发文
事件回放
魏先生50岁,2013年7月头晕乏力、重度贫血(血红蛋白42克/升),骨髓、血液及基因等检查均正常,下不了诊断开不出药,每1~2月就输血,补充铁剂、叶酸以造血,数月无果。
2014年3月服中成药,3个月后开始改善,慢慢脱离输血,1年后贫血纠正,续服中成药3年。2018年3月,发痔疮而停药;7月,疲劳乏力;8月,严重贫血:血红蛋白62克/升,再服之前中成药,无效了。
松山医话
1、贫血“没病”?
重度贫血当然要输血救急,但属于“治标不治本”,只有120天存活期的红细胞终会耗竭。重度贫血真“没病”?或许是病情的冰山一角,隐藏的症状、异常指标尤如海面下的巨大冰川,条件成熟就会浮出水面而诊断成立,就是触礁沉海、病情加重。
复杂、疑难、肿瘤性疾病与常见多发病也有症状相同的时候,患者、医生都有可能误判。百度信息、道听途说导致认识偏差,使得选错初诊科室而误诊、迟诊,和最终的确诊科室已差别很大。检查技术的科学与完善、医生专业是否对口,都影响着疾病的及时诊断。现今规范的诊疗体系决定了没有诊断就“没病”,“没病”就“不给药”!然而发生的病痛或许是悄然进展的危重信号,是医学诊断的天然缺陷。
2、0和1之间
0是正常,1是符合诊断标准,两者之间是等待观察还是亡羊补牢呢?不达标的病痛、不适症状,也许是体内病变的早期信号。精细化医学专业、过于依靠检查仪器的数据,忽视了社会、心理、突发事件的个体差异性,诊病过程会过于教条、书本化。
0与1的中间区域很常见,属于诊病盲区不被重视,而“有诸内必形诸外”就好理解:身体初期的轻微病变,或多或少通过症状、指标来表达,既使还未达诊断标准,实际也是健康失衡的应答反应。
人都有侥幸之心:指标正常就不重视健康,身体异常的后续变化,如新的症状、指标变化就会失于关注。当初没问题让人有了“懒”的借口和放松的理由,小恙拖成重疾的事实就发生了,应该怪医生、怪指标还是怪自己呢。
3、路该怎么走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不试试中医?古代医家从未有验血、CT、超声等检查,也能就身体的异常症状予以“辨证论治”,并有其独特的理、法、方、药理论,同样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时代发展,人们印象中长须眉、验舌断脉以诊病的老中医形象已远去,代之以吸取西医诊病理念与手段,联合传统中医之精华的现代中医,能够更个体化全面、客观地诊病。缺乏西医临床思维的纯中医,对于持续不消的异常表现的认识也是有缺陷的,认识到这一点,是现代中医的必经之路。
路上遇到困难学会绕道走,西医诊疗有麻烦看中医,中医遇到困惑找西医,这是人之常情、遇难思变的正常逻辑。如果一条路走到黑,任由麻烦、病痛发展,和传说中的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呢?
新闻推荐
月饼,是中秋期间人们走亲访友、表达祝愿的常见伴手礼。中秋佳节就要到了,有人却开始“纠结”:别人送的月饼,可不可以收?单位买...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