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何雨珈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内容简介: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在牛津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的扶霞1994年来到四川成都,从而开启了与川菜、湘菜、闽菜、粤菜、港菜等中国菜肴的邂逅与文化碰撞之旅。除了《鱼翅与花椒》,扶霞还写了《四川烹饪》和《湘菜谱》,并经常在国外知名报刊发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堪称饮食界的“中国通”。
中国菜并不是那么容易令西方人接受,扶霞自然亦莫能外。扶霞对中国菜肴的不适是从皮蛋开始的,尽管她最终克服了几乎所有西方人对皮蛋的本能恐惧,也尽管“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都不怕”,但中西饮食文化间的巨大隔阂还是令她有些措手不及,比如中国人对于燕窝、鱼翅、蛇肉、鸭脖、熊掌,还有许多动物内脏等特殊食材的膜拜一度令她怀疑人生。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西方人对于内脏并非全都拒绝,比如鹅肝。然而,扶霞似乎忘了这事。
西方人饮食崇尚营养和天然,这与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区别的背后,是中国饮食为了追求色香味几近极致的“创举”,比如派生出擅长雕龙刻凤的厨师,对胡椒、生姜、八角、桂皮、大蒜等佐料推崇备至,对味精、酱油等调味品的使用习以为常……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可以肯定的是,饮食演变绝非一朝一夕,其中锲入了太多的历史基因,比如餐桌上那仅供观瞻的雕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宫廷的幻象。
众所周知,各种文化既有碰撞也有交融,饮食亦当如此,最典型的应属“满汉全席”。这种来自清朝宫廷的盛宴,本质上是满人与汉人饮食文化的大荟萃。奇怪的是,中西文化经过多年交流,但饮食文化依旧泾渭分明。扶霞特地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她刻意为中国朋友做了一桌西餐,并开了瓶红酒,但朋友吃饭和喝酒全是中国人的餐饮方式。文化就是这样,习惯往往深入骨髓,所谓的顽固只是习惯下的本能。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对此,即便经历了开始的诸多不适还有困惑,但扶霞对此亦不否认。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她努力抛弃西方饮食文化中对东方饮食习惯的抗拒,主动融入。扶霞虽然发现了中国饮食的许多精髓,但对糟粕还是坚决予以批判。比如她指出,“核桃能补脑,腰果能补肾”的说法不过是因这些食材与人体某些器官形似,这显然“接近一种‘交感巫术\’”;扶霞认为“吃喝是中国社交关系的核心”,同时多次对各地各阶层中流行的大吃大喝浪费现象难以容忍;对于一些地方的厨师为了“管”住徒弟,在传授厨艺时往往喜欢“留一手”的传统做法,扶霞也表现出不屑。其实不仅是厨师,在过去的木匠、泥匠、漆匠等许多传统行业,这样“留一手”的做法都见怪不怪,但在市场的推动下,这种落后的工匠传播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扶霞对饮食安全也表现出忧心忡忡,比如瘦肉精、农药残留、染色剂、地沟油、硫磺熏菜等,还有雅安知名贡椒变成了贴牌生产的雕虫小技。
扶霞力求公允地评价中国饮食文化,书中也批判了一些西方观点,如“中国人是因为饥饿才被迫在这些‘化为之地\’寻求口腹之欲的满足”的观点。事实上,消费山珍海味的食客往往是社会资源优厚的权贵,他们大块朵颐,除了传统导致的盲从惯性外,另一个动因很可能是权贵阶层寄望于通过饮食与一般人划清界限,毕竟物以稀为贵,至于营养丰富与否在那个年代全赖官方话语体系的发声。
前几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曾刺激了无数观众的味蕾。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精髓当然要发扬光大,但这不包括那些糟粕。
扶霞一针见血地指出,“‘无所不吃的中国\’只不过是面哈哈镜,放大了全体人类贪婪的心。”这话有两大内涵:一是饮食的意义不应只于色香味,还在于营养的合理搭配,否则会“吃”出不少病。全国每天由于“富贵病”导致死亡人数超过1.5万,占死亡总人数的70%以上。二是饮食并非只与人类相关,其实也关系到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饮食成为动植物灭绝的原动力,今天人们舌尖上的那点快感,他年人类必将加倍奉还。□禾刀
新闻推荐
2018年海归调查报告: 蓉城海归8000元以上月薪占比达42%
早报讯(记者冷宏伟)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近三成留...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