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陶万富(右)、村主任杨杰(中)和村民一起查看藕田生态小龙虾长势。
□本报记者 廖晶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为解决农村基层“人难选”的问题,四川省从2012年开始就启动“万名人才回引工程”,打破年龄、学历、地域、身份界限,从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干部、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大力选拔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熟悉基层社会治理、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
目前,四川省人才回引工程的推进情况如何?“能人”回村的带动作用如何?在走访中,记者遇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能人”。2016年村“两委”换届中,青年党员杨杰作为“能人”被回引到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镇中心村任职,两年时间过去了,他干得怎么样呢?
讲述
用诚意打动引“能人”回村
7月24日一大早,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镇中心村,村民李唐平夫妇就和其他村民一起,到藕田里摘莲蓬。李唐平告诉记者,莲藕是合作社统一种的,村民一天干8小时,收入100元。藕田活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做20多天,夫妻两人能有5000多元收入。
“我能在家门口干活,要感谢年轻有为的杨理事长。”李唐平说,以前他在外地跑大车,老婆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虽然收入高点,但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多亏杨理事长带我们办合作社、种莲藕,现在收入不错,还能在家陪着父母和娃儿。”村民口中的杨理事长,就是在2016年换届选举时,布德镇党委通过 “万名人才回引工程”引回村里的“能人”杨杰。
2016年,中心村村“两委”换届,当时村上党员老龄化比较严重,50岁以上的党员占六成以上,原村主任因超龄退出村委会主任岗位。为了选好村主任,带领群众走富路,村支书陶万富想到了杨杰。
杨杰今年31岁,回村之前,他和朋友合伙在攀枝花市内经营着一家劳务公司,每年能分红二三十万元,是乡亲们眼里的成功人士。
“杨杰是村上的年轻党员,在村里当过民兵连长,为人正直,经常介绍村民外出务工挣钱,村民都比较认可他。他年轻,有文化、有见识、有管理经验,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陶万富说,为了劝说杨杰回村,他几次上门找杨杰做工作。
虽然回村发展对杨杰的收入影响挺大,但他最终被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诚意打动,决定回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撸起袖子干一场。杨杰回村后,先在村支部换届中被选举为支委委员,2017年2月村委会换届时,他在三轮选举后胜出,成为中心村新一届村主任。
做法
能人引进村产业办起来
回村后,干什么才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一番走访后,杨杰将目光放在了村上的莲藕产业上。
“当时村上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田土刚改出来,陶书记带人从武汉市农科院引进了子莲,但如何把村里的莲藕产业做大,大家还没拿定主意。我提议成立合作社,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种莲藕。”杨杰说,耕种、田管、采收、销售等环节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靠保底租金、劳务收入和分红增加收入。最终,149户农户用400多亩田土入股合作社,中心村莲藕产业开始走上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杨杰介绍,去年是第一年收莲蓬,合作社收入比较少,但还是给村民兑现了每天100元的劳务收入和每亩2000元的保底租金。今年预计每亩可产莲蓬4000-5500朵,亩收入可达1.2-2万元,年终将给入股村民分红。其他村民看到效益后,也通过托管的方式积极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托管面积已达800多亩。
为增加合作社收入,合作社又在藕田里养起了小龙虾。因为是生态养殖,没有投入任何饲料,小龙虾产量较小,销售方式以垂钓为主,卖价比较高,达到了每斤40元。今年,光是小龙虾就卖出了10多万元。
“现在中心村形成了全市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我的工作重心都在村里的产业上,下一步我们还要提档升级,引进澳洲龙虾,发展乡村观光体验农业,并举办采莲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莲藕基地知名度。”杨杰说,回村工作给他带来了新的激情和希望,他有信心把莲藕产业做得更好。
调查
聚集更多人才村民多得实惠
引人才回村,原有村“两委”成员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位置被取代?“没得这些担心,他干得好,我也举荐有功嘛。”中心村支书陶万富说,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能在书记的岗位上干多久,而是怎样把村里的“能人”都聚集到支部里来,把村里的工作干得更好,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
“年轻人有闯劲、能干事,杨杰回来这两年,干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村上的产业发展局面改变很大。”陶万富说,杨杰准备引进小龙虾时,很多人其实并不看好,但现在看来,这步还是走对了。“以前,村上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挣钱,村上都是些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现在村里有了莲藕产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很多人都愿意回来,村上的年轻人慢慢多了起来,整个村子越来越有生机了。”
“中心村在2016年村‘两委\’换届中回引杨杰回村任职,现在看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明显。”布德镇党委书记曾剑峰说,现在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村上都存在年轻后备干部缺乏的问题。农村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一些年轻人也反映,在村“两委”任职,工作多、压力大、补助少,回村的意愿不强。要解决回引人才难这个问题,就要改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大力发展莲藕、芒果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保障作用。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固定报酬+绩效报酬”的考核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村组干部补助标准,增强农村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探索
以回引为抓手选好“领头羊”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长期以来,乡村人才单向流向城市,农村人才队伍处于 “失血”“贫血”状态。如果不及时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为破解农村“空心化、人难选”的难题,2016年换届以来,四川省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以实施 “万名人才回引工程”为突破口,通过本地选、回引选、跨村任、机关派、面向社会选拔等方式,大力选拔各类人才进入村党组织。
据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抓住农民工回流创业契机和节假回乡时机,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回引工程”,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农民中推荐优秀党员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候选人。乐山市面向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发出《公开信》,成功回引683名优秀人才返乡参选,439名当选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巴中市县乡分级建立回引创业项目库,储备创业项目5000多个,吸引外出人才3000多名,回乡创业并参与换届选举。
在 2016年全省村“两委”换届中,全省18574名外出务工经商“能人”进入党组织班子,比上届提高10.7%,其中3877名担任党组织书记。目前,四川省已累计回引6800名优秀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
下一步,四川省将大力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在引进各类人才的同时,通过“十万名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等加大对农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
新闻推荐
全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走进四川建筑工地□新华社记者康锦谦“我都快忘了妈妈的样子。”3日上午,9岁的王可欣扎着小辫儿...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