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网
声音
□王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建好农家书屋,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贯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的关键所在。目前,四川农家书屋建设正在高效推进,确保2020年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图书配备完全满足供需要求。而如何让农家书屋管理更科学、使用更高效,则为社会广泛关注。
关于促进农家书屋管理和使用相关话题的讨论,早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建议增设管理工作人员的,有倡导自主选择图书内容配置的,有提出“互联网+”促进农家书屋现代化的……一句话,要让农家书屋“活”起来。不可否认,这些好思路、好方法确有较大可行性,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并不难。而对于那些条件相对滞后的农村而言,只有进一步解决好更深层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农家书屋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解决部分群众读书不方便的问题。由于边远农村住户相对分散,群众专程到农家书屋翻阅图书多有不便。那如何让农家书屋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服务?除了打造网络阅读平台外,“送书上门”确能体现服务实效,但限于人力资源不足,此举很难形成长效机制。故而,也可借助普法进村、科普入户、扶贫走访等机会,分批分类把群众需要的精神粮食送到家门口。
解决部分群众不能读书、读不好书的问题。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特别是边远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者年龄偏大,他们的阅读基础相对较差,虽然有读书的兴趣和愿望,却苦于不能读、读不好。解决这类特殊人群的读书难题,还得有针对性提供“智能”服务。一方面,可鼓励运用“传帮带”模式,通过工作人员对图书内容进行讲解,或鼓励身边有阅读能力的人用“我读你听”的方式,来帮助那些读书困难的群体。另外,也可将一些有意思的图书内容录成语音、制成视频,让有需求的人自由播放、随时观看。
让农家书屋“活”起来,目前面临的最大实际,并不在于图书配备数量够不够、类别多不多,而是如何才能满足所有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基层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只有这样,农家书屋才会真正“活”起来。
新闻推荐
《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提请二审 独生子女护理假或将延长到15天
5月29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备受关注的《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提请二审。与第...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