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
《贵妃醉酒》。杨树摄(视觉四川)
5月26日,“瓷彩·中国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展,被誉为“中国白”的福建德化白瓷,其精致的手工艺令人叫绝。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这样评价:“以陶瓷之脆性,表现衣褶之柔软,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德化白瓷堪称一绝,前后无人能与之比肩。”在著名的“中国白”之上,已是国家级非遗的德化白瓷继续在瓷彩等技术领域探索,并因此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此次来川开展,便是瓷彩新品的集体亮相。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下发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传统工艺如何发展并保持旺盛生命力?德化白瓷提供了一种借鉴。□本报记者吴晓铃
继承传统 白瓷令人叫绝
27日,四川博物院展厅。德化的白瓷艺术精品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和优美造型,不时吸引着观众驻足。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德化白瓷经过千年左右的发展,已形成胎体如脂似玉以及雕塑巧夺天工两大特点。而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推动了泉州港的兴盛。著名的“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人员打捞后发现,其中的外销瓷器大部分都是德化瓷。
到了明代,德化窑工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和经验总结,成功研制出优质的白釉瓷器——“象牙白”,在瓷坛上独领风骚,成为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被法国人誉为“中国白”。不仅如此,明代白瓷还和当时的瓷塑艺术紧密结合,涌现出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大师。何朝宗的瓷雕作品,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德化白瓷瓷雕技艺之上乘,从此次来川展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清河的作品就可窥一斑。他仿何朝宗风格做的观音像,德化瓷细腻的质地和象牙白一展静美柔曼的风韵,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传神,尤其是衣纹层层叠叠,刻画十分流畅。
郑炯鑫说,德化瓷的烧制技艺非常难。因为坯泥含有水分,烧的时候胎体往往缩小17%至20%。如果掌握不好,陶瓷就可能因为胎体厚薄不均等原因而烧毁,“有时候可能一窑都不会有一件成品。”但是德化瓷的工匠们,不仅熟练掌握了烧制环节的工艺,其作品还集原材料的质地美和雕塑美为一体。瓷白如凝脂,雕像见性格。德化瓷工艺品中温柔的观音和庄严的达摩,已成为最著名的两类作品,也是此次展览占比最大的主题。
探索创新 瓷彩更加夺目
守着“中国白”这块极富含金量的招牌,德化瓷的创新仍然持续不断。郑炯鑫直言,只有这样,非遗才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此次展出的100多件作品中,创新白瓷以及瓷彩,比重超过一半。
记者在展厅看到,相比传统的佛教造像,用现代学院派手法制作的瓷雕,显然更受年轻人喜爱。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的《进出》仕女系列白瓷工艺品,既有传统德化白瓷的温润质地,又有现代雕塑洗练的线条和审美;另一件创新白瓷《运筹帷幄》造型夸张,正在弹琴的诸葛亮身体凿空,寓意“空城计”,设计手法十分高妙。
更让观众惊讶的是,大师们不仅可以用陶瓷烧出衣服的纹饰,还能做出衣服的肌理,其技艺让人叹为观止。此次展览的作品《贵妃醉酒》,不仅贵妃姿态柔媚,身上陶瓷绸纱薄如蝉翼,完全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艺术效果。而这样一件作品,有时候仅前期雕塑就可能耗时两三年。
更难的还有瓷彩的探索。郑炯鑫说,德化瓷的薄胎原本就易高温烧裂,成品率低。薄胎又上色彩,难上加难。因为每种色彩的烧制温度要求不同,基本每种颜色就要烧制一次,反复烧制最易裂缝,更考验加彩工艺。经过不断摸索,德化瓷彩的68道加彩工序研发成功,成为德化瓷的一大创新与突破。
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陶瓷雕塑与加彩技艺人才培养”启动。1年后,大规模的瓷彩作品集体出炉。郑炯鑫说,现在德化陶瓷的题材大大拓展,工艺也在不断创新。现在,30多万人口的德化县,已有10多万人从事陶瓷产业。从工艺品到茶具餐具的生活用具以及外销品,德化瓷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大师郝淑萍专程前往观展。在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蜀绣位列其中,“然而相比德化陶瓷,蜀绣最尴尬的是产业全面衰退。”郝淑萍说,振兴传统工艺需要产业,否则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而德化瓷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后再创新的路径值得四川思考。”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柳丝聂晓阳 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当地时间26日在瑞士日内瓦闭幕。中国代表通过...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