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贷平台借款后逾期未还,身边的朋友陆续接到催收信息,这些信息竟然曝光了朋友们的银行卡号信息。近日,四川乐山男子李轩,就遇到这样一桩怪事。借贷平台称,他们与第三方催收机构有合作关系,但并不清楚催收机构的具体“工作方式”。
业内人士称,通过调取手机通讯录信息,比对通过网络购买的个人信息,然后实施精准催收,是目前催收行业的惯用手法。律师称,若催收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则平台方与催收方均需担责。北京市二中院5月24日发出提示,债务人遇到暴力催收行为应及时报警,积极选择法律救济途径。
1 手机通讯录被借贷平台获取
李轩来自四川乐山,投资经营着一家自助餐厅,他告诉记者,2016年年底,自己经营的餐厅资金链断裂,在找朋友多方借款无果的情况下,李轩转而寻求通过网贷平台借款。此后,李轩通过拍拍贷平台借到7000元,打算“周转一下”。
李轩告诉记者,自己在通过拍拍贷客户端进行借贷时,授权对方获取自己手机通讯录等信息。
不过,在将借贷的7000元投入后,李轩的餐厅经营没有太大好转。李轩的借贷,每个月利率为3%,从2016年11月起,共需持续还款12个月。由于觉得利率太高,李轩开始逾期还款。到2018年1月,尚有3000多元未还。到今年5月份,这一数字已滚到4800元左右。
2 朋友被威胁会进“黑名单”
今年5月,李轩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称因为李轩的这笔欠款而接到催收电话,催债方要求李轩的朋友催促李轩还款,否则会被列入“失信名单”。李轩的朋友还称,催款者不仅能够报出他的名字,还能说出自己名下的银行卡号尾数、此前贷款信息等。
此后,李轩陆续收到其他朋友的电话,对方也称接到类似催收电话。“我欠的钱,为什么要查我朋友的信息?”催收公司如何获得李轩朋友的信息?李轩及其朋友都很惊讶。
5月24日,记者通过李轩联系到他的多位朋友,对方均证实接到过类似的催收电话。
3 催收“通知”现好友银行卡信息
此外,李轩的手机邮件还收到一份催收“通知”,称因他逾期不还拍拍贷借款,第三方公司已通过法院和银行,核实到李轩存在充足资金流动的银行卡信息。
通知下方,附上了“元历”“倍铭”“彩霞”“元”四人名下的银行卡尾号,涉及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而“元历”“倍铭”“彩霞”“元”等名字,是李轩手机通讯录内朋友的备注名。上述通知还称,“一旦稽查成功,我方将申请冻结你方名下银行卡及直系亲属名下银行卡”。
4 网贷平台称不知情
24日下午,记者联系拍拍贷平台。一名客服人员称,平台没有渠道了解借贷人朋友的个人信息,“拍拍贷平台不会这样操作,更没有权力把借款人朋友列入失信名单”,不过他表示,平台与其他催款机构有合作关系。“至于他们(催收机构)是否会使用某些方式查询进行催款,我们也不清楚。”该客服人员未透露催收机构的信息和联系方式。
一名曾从事网络催收的业内人士称,一些催收公司会与各类借贷机构保持业务合作。平台提供逾期者的资料信息,其中就包括通讯录中的亲朋好友备注名及联系方式。接收到信息后,催收人员购买包含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在内的网络信息,实行定点“催收”。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网络上,这类个人信息并不难获取,平均一条不过几分钱,“通过各种途径流出来”。
李轩说,“元历”“倍铭”等人都是自己的朋友,“怎么能随意查询他们的个人信息呢?”对于这种催收做法,李轩觉得“不舒服”,他表示如果催收平台继续骚扰朋友,将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
专家说法
催收导致严重后果
贷款平台也应担责
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永杰认为,贷款平台与催收机构之间是业务合作关系,对其催收手段不了解,可视为普通商业交易。而如果贷款平台将借款者及其相关联系人信息提供给催收团队,则涉嫌泄露个人信息。
王永杰同时表示,如果贷款平台在明知对方可能会使用涉嫌违法的催收手段,仍然进行此项业务,也需承担连带责任;若频繁的催收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则贷款平台与催收方都要承担责任。
催款为何会演变成刑事案件,二中院法官表示,首先借款人法律知识欠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此外,民间小额贷款违法催收规避法律能力较强,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打击犯罪难度较大。
法官建议公众要强化法律意识,加强风险防范,债务人遭遇违法、暴力催收行为应及时报警,积极选择法律救济途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眉灵)近日,四川铁投集团和四川广播电视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形象宣传、品牌推广、产业经营等方面开...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