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邵显亭
这几天“爆红”的“严书记”,虽然还没有“走到前台”留下只言片语,但不妨碍真相的缓步到来。
先是14日16时许,四川省委组织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在四川省范围来说,地级市层面,“姓严的书记只有广安的严春风书记”。接着,四川省纪委监委网站14日17时发布消息,四川省纪委监委近日已关注到网友反映“严春风舆情”相关情况,已及时介入调查核实。
此时,离11日网上“严书记事件”曝出,已经过去了3天。其间各种信息发酵,包括网上流传的“严春风报给省委组织部的‘关于严某某舆情的情况报告\’”,以及关于他的婚姻、住宅和家庭生活等,可谓猛料频出。可以说,舆论一直在以张力推动着事件向前发展,相比之下,相关方面的回应还应该更快一些,更直接一些,这样,以正视听的效果才能好一些。可惜,包括当事人,以及盛气凌人的“严某某的妈妈”,一直没有再面对公众发声,但越沉默越被猜测。很明显,权威的声音来得不及时,就别怪各种猜测甚至谣言的滋生,你不占领舆论高地,别人就想方设法插足进来。若是寄希望于舆情自己退烧乃至消失,事实证明,这是想当然。
“严书记事件”之所以不断发酵、不断被深扒,原因或许多样,但最重要的恐怕是依附在权力后面的傲慢,弄巧成拙,“黑”了自己,让自己成了靶子。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愈迫切就愈敏感。正因为如此,“严书记”被借用的“权威”,精准地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在倡导法治精神和呼吁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时代,官本位的价值观依然在冒泡,甚至波及应该纯真无邪的孩子生活里,公众显然难以接受。既然与时代的潮流逆向,就要接受舆论的严格考问,想跑也跑不掉。
其次,无论是个人还是相关职能部门,对待舆情的处理还是慢半拍,有些拖泥带水。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职能部门的权威信息不能很快释放并主导舆情走向,那么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不断被放大。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舆情往往在真相到来之前扩散的力量更强大。
“严书记的故事”再次表明,权力必须懂得谦卑,被“挟持”的概率才会减小,否则,就会霸占手机屏幕,成为舆论焦点。“严某某的妈妈”在微信群中冲天一怒,是权力撑腰还是故弄玄虚,真相肯定会到来,但来得快一些,显然更好。
新闻推荐
一、废旧物资内容二、供应商选择方式采用竞争性谈判比选,需进行二次报价,价高者中。三、比选人资格要求(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