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若雪
“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何金华说,“20多年来,我的工作、生活都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只不过我会一直记得当初工作时秉持的初心——慢悟细节,打牢基础,传承前辈经验,学习年轻人创新……”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要有多少基础?答案是从零开始。20余年的一线生涯,几十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维修心得,见证了何金华的顽强与刻苦。
1997年6月,何金华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进入长虹公司原彩电三部工作,在生产一线分调工序从事焊接、装配、调试工作。许多令维修人员头疼的故障,何金华总有独特的检修方法,这些方法都源自他平时维修经验的不断总结。多年来,他把自己摸索的经验编写成维修技术论文发表在《长虹实用技术》《家电维修》《无线电》《电子报》等内外部技术刊物上,影响了大批维修人员。
如果说,能在成千上万名工人中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章”殊荣,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实属不易,那么工作中实现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技术攻关等多种技术创新活动更是难上加难,但何金华做到了。
陈国城便是从“何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走出来的第一批上岗技师。2006年,20岁的陈国城自费来到四川绵阳,参加由何金华主持的一场技能培训。那本是何金华工作中最自然不过的一次培训,却是陈国城职业生涯中一个最重要转折。陈国城说:“何老师的培训是探讨式的教育,没有高人一等的姿态,没有不容置疑的孤傲,像朋友间谈心一样进行探讨,是一种多数人都可以心悦诚服去接受的一种学习模式。”
目前,“何金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训培养技师、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30余名,通过技术攻关,工作室共开发了平板电视简易维修架、单电源维修工装、二合一电源维修工装、LED电源维修工装等项目,为公司节约服务成本400余万元。
一步一个脚印,拼在转型变革的路上。在何金华的身后,其实是一场从一线普通工人到新型工匠的蜕变,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不断演变的历程。
新闻推荐
本报制图/朱濉4月24日,川大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助理王杰在测试仪器。杨树摄(视觉四川)下载川报观察APP,打开AR动新闻扫一扫上图,带你马上走进实验室!扫一扫,更多炫酷顶尖实验室...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