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小平工作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四川工匠”龙小平以自己的责任担当和高超技术,开启了全新的大型轴类件精深加工的微米时代,更以产品“零缺陷”的优质率诠释着工匠精神,践行和见证着“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创新工艺解除撤单危机
“这是出口到老挝的水轮发电机电机轴,是二重集团首次批量化生产的水轮发电机转子部件之一,其貌不扬的它加工精度要求达到0.02毫米,不到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在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高级技师龙小平向记者介绍公司产品。
“按照我们常规的加工方法,一个是加工周期长,另一个是加工难度大,经过我们团队商量,改变了以往的加工方法,重新设计了工装进行加工。”龙小平说,经过工艺创新,不仅加工精度提高了一倍,达到0.01毫米,而且加工时间从20多天缩短到不到10天。
创新对于龙小平和他的团队来说至关重要,此前还帮公司解除了大危机。2014年,龙小平团队接到了加工300MW发电机转子的任务,要求架口圆度控制在0.0075毫米之内。“这是连磨床都达不到的精度,更何况是在车床上。”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第一件转子架口精度仅达到0.009毫米,而且效率低,二重装备铸锻公司面临客户撤单的危机。“要想达到它的技术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一些创新的加工手段,当时大家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术攻克,我们团队还进行了分工,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能者多劳,按照事先制定的加工方法,每个人去完成自己的部分。”龙小平说道。
紧接着,龙小平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无数次尝试之后,终于研发出了利用双托静压系统加工架口的全新工艺方案,不仅达到μ级(微米级),而且还非常稳定,成功实现了300MW发电机转子精加工批量出产。
手有“金刚钻”件件出精品
0.01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试想一下,在一件重达几百吨的大型轴类产品上做出0.01毫米以内的加工,对操作工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极限挑战?龙小平就是那个无畏的挑战者。
2014年,龙小平接到核电转轴这项“极限挑战”时,中国发展核电的关键部件“核电转轴”长期被日本垄断,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核电转轴刻不容缓,而加工核电转轴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其精度要求要达到0.01毫米。
“当时在国内,我们做这个事情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倾注了厂里精加工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一起来突破这道难关。”龙小平说,在30多天时间里,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他们不停地试切、失败、调整,再试切、再失败、再调整……最后,竟不可思议地将核电转子架口的精度从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精度提升了惊人的3.4倍。这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提高0.01毫米就意味着延长机器十年到二十年的使用寿命。
2015年1月13日,中国首支CAP1400核电转轴制造成功。这件产品打破了日本对该类型产品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核电市场的空白,大大降低了核电企业的生产成本。
“0.003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30~1/20,是加工的极限了。”龙小平说,“就是靠我们工人的技能,不断改变参数和方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做产品就像我们教育子女一样,要用心,要尽职尽责,才能把子女教育好,我们的产品才能做得好。”这是龙小平多年来工作的心得体会。
8万吨模锻压机的横梁与底座之间的拉杆……这些“作品”都是从龙小平手中诞生的。手有金刚钻,不怕瓷器活。龙小平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件百万级核电、水电、火电等大型轴类件产品的精深加工。
号称“龙一刀”注重“传帮带”
从18岁进入二重装备铸锻公司,30年间龙小平磨练出了堪称“一绝”的刀工。下刀快、稳、准,一个精密公差尺寸最多三刀就可以搞定。出神入化的刀工,也让龙小平在业界赢得了“龙一刀”的美誉。
“龙小平在加工一厂精深加工团队里,是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他是一个技术上有东西的人,而且在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这一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厂长朱国强对龙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车工岑龙告诉记者,“龙师傅在我们心目中是最好的师傅,要是我们有什么不懂的,请教他,他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我们解决技术难题;在生活上,他像老大哥一样,对我们就像兄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大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就像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作为四川省龙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龙小平编制了《大型轴类转子精加工工艺流程操作手册》,为今后同等级及以上精加工产品实现自主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工作室还承担了二重装备车工总教头的重任。30年来,龙小平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艺,带出的徒弟遍布二重装备铸锻公司的各个分厂。文/图本报记者邱洁
龙小平工作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四川工匠”龙小平以自己的责任担当和高超技术,开启了全新的大型轴类件精深加工的微米时代,更以产品“零缺陷”的优质率诠释着工匠精神,践行和见证着“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创新工艺解除撤单危机
“这是出口到老挝的水轮发电机电机轴,是二重集团首次批量化生产的水轮发电机转子部件之一,其貌不扬的它加工精度要求达到0.02毫米,不到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在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高级技师龙小平向记者介绍公司产品。
“按照我们常规的加工方法,一个是加工周期长,另一个是加工难度大,经过我们团队商量,改变了以往的加工方法,重新设计了工装进行加工。”龙小平说,经过工艺创新,不仅加工精度提高了一倍,达到0.01毫米,而且加工时间从20多天缩短到不到10天。
创新对于龙小平和他的团队来说至关重要,此前还帮公司解除了大危机。2014年,龙小平团队接到了加工300MW发电机转子的任务,要求架口圆度控制在0.0075毫米之内。“这是连磨床都达不到的精度,更何况是在车床上。”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第一件转子架口精度仅达到0.009毫米,而且效率低,二重装备铸锻公司面临客户撤单的危机。“要想达到它的技术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一些创新的加工手段,当时大家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术攻克,我们团队还进行了分工,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能者多劳,按照事先制定的加工方法,每个人去完成自己的部分。”龙小平说道。
紧接着,龙小平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无数次尝试之后,终于研发出了利用双托静压系统加工架口的全新工艺方案,不仅达到μ级(微米级),而且还非常稳定,成功实现了300MW发电机转子精加工批量出产。
手有“金刚钻”件件出精品
0.01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试想一下,在一件重达几百吨的大型轴类产品上做出0.01毫米以内的加工,对操作工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极限挑战?龙小平就是那个无畏的挑战者。
2014年,龙小平接到核电转轴这项“极限挑战”时,中国发展核电的关键部件“核电转轴”长期被日本垄断,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核电转轴刻不容缓,而加工核电转轴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其精度要求要达到0.01毫米。
“当时在国内,我们做这个事情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倾注了厂里精加工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一起来突破这道难关。”龙小平说,在30多天时间里,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他们不停地试切、失败、调整,再试切、再失败、再调整……最后,竟不可思议地将核电转子架口的精度从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精度提升了惊人的3.4倍。这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提高0.01毫米就意味着延长机器十年到二十年的使用寿命。
2015年1月13日,中国首支CAP1400核电转轴制造成功。这件产品打破了日本对该类型产品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核电市场的空白,大大降低了核电企业的生产成本。
“0.003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30~1/20,是加工的极限了。”龙小平说,“就是靠我们工人的技能,不断改变参数和方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做产品就像我们教育子女一样,要用心,要尽职尽责,才能把子女教育好,我们的产品才能做得好。”这是龙小平多年来工作的心得体会。
8万吨模锻压机的横梁与底座之间的拉杆……这些“作品”都是从龙小平手中诞生的。手有金刚钻,不怕瓷器活。龙小平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件百万级核电、水电、火电等大型轴类件产品的精深加工。
号称“龙一刀”注重“传帮带”
从18岁进入二重装备铸锻公司,30年间龙小平磨练出了堪称“一绝”的刀工。下刀快、稳、准,一个精密公差尺寸最多三刀就可以搞定。出神入化的刀工,也让龙小平在业界赢得了“龙一刀”的美誉。
“龙小平在加工一厂精深加工团队里,是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他是一个技术上有东西的人,而且在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这一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厂长朱国强对龙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重装备铸锻公司加工一厂车工岑龙告诉记者,“龙师傅在我们心目中是最好的师傅,要是我们有什么不懂的,请教他,他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我们解决技术难题;在生活上,他像老大哥一样,对我们就像兄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大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就像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作为四川省龙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龙小平编制了《大型轴类转子精加工工艺流程操作手册》,为今后同等级及以上精加工产品实现自主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工作室还承担了二重装备车工总教头的重任。30年来,龙小平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艺,带出的徒弟遍布二重装备铸锻公司的各个分厂。文/图本报记者邱洁
新闻推荐
相关阅读□庄林本报记者熊筱伟“治疗癌症,我们在做一些非常前沿的探索,包括给病人提供个体化治疗。”4月26日,在蓉举行的天府国际生物医药商业化高端对话活动上,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