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庆珍
3月5日,今日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三个。所谓“惊蛰”,即上天打雷惊醒蛰居动物,因此又称“启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蛰”)。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天空中滚过轻雷,像一阵阵欢乐的新春锣鼓。大自然的交响乐,已经进入了莺啼燕飞、百花盛开的章节,随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川西地区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在广袤的田野里,最先出现的颜色是金黄色,这是阳光的色彩,是油菜花的颜色。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菜花的色彩一天比一天浓烈,铺天盖地的灿黄,不是在怒放,简直是在燃烧,与此同时,香味也一天比一天浓郁,浓得化不开,比海洋还深。转眼,田埂上,豌豆开出了朵朵蓝紫粉白的梦幻,蚕豆黑白的眼睛在眨呀眨。地里的折耳根根嫩叶新,正是采挖的好时节。
爱美的妹儿们已换上了薄薄的春衫了。纱绸裙、风衣、白衬衣……伴随着她们的行走,在风中荡起暖风。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风儿呀吹得风车转,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风中有一支老歌在飞,跟柳条一样飘过去荡过来,弥漫着历久弥新的清新。是的,春草年年绿,哥哥胡不归?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四川乡下不少地方都有惊蛰炒虫的有趣习俗。“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漫延,据说惊蛰炒虫可以达到驱虫的目的。炒什么虫呢?当然不是真的虫子,而是象征性地把黄豆、豌豆、蚕豆、花生、玉米、南瓜籽、向日葵等各抓一把,丢进锅里炒熟。讲究些的人家,还要在豆类外面裹上鸡蛋清和面粉,入锅油炸,酥脆喷香。”虫”炒熟后放在桌上,全家人围拢上来,你抓一把、我抓一撮,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我们一口一个,嘎嘣嘎嘣,在缺少零食的童年,这样的“虫”不啻是绝好的美味。
记得最清楚的“虫”,是炒蚕豆,蚕豆在四川被称之为“胡豆”,说来好笑,后来读书以后才知道,胡豆就是蚕豆,顺带还知道“蚕豆”的来历,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说:“蚕时如熟,故名”;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认为:“豆荚如老蚕,故名。”彼时,母亲把胡豆炒好,总会单独给父亲铲一碗。等父亲下地干活回来,用滚沸的开水将胡豆烫过,再以香菜、生清油、豆瓣海椒等凉拌,川西人称之为“渍胡豆”,就着一碗胡豆,父亲小酌一杯,眉开眼笑,疲劳顿消。提笔至此,我忽然很想念这一道简单质朴的家常小菜。地里才掐的香菜,蓬勃鲜嫩,有春天的轻盈香味,与蚕豆的醇厚两相混合,构成舌尖上的舞蹈。
新闻推荐
保监会再对财险公司“开刀”!2月23日,保监会网站一连披露10张行政处罚决定书,涉及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财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太平财产保险...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