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鹤轩(生卒年不详),明代广安邓氏(邓小平家族)一世祖,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辖)。明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入蜀,居广安州北望溪乡姚坪里,葬州北石背脑邓家湾,祖业大坟坝。邓小平是邓鹤轩的直系第十九世孙。
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第13个年头,尽管天下安定,但一些边疆和偏远的地区仍然战乱不断,尤其是在川陕和云贵地区,地方势力依仗着山高地远的地理屏障,割据一方,与朝廷作对。当时有来自四川的一本奏折称“……四川广安州刁民彭普贵,自称明王转世,煽动百姓,聚众数万人……”朱元璋看后大怒:“这还了得!反了!反了!”于是,大声吩咐道:“快给我把兵部员外郎邓鹤轩叫进来……”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江山,也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在这年春天,便派兵部员外郎邓鹤轩率兵入川,命他在短期内平息四川动乱。邓鹤轩入川后,驻扎在位于重庆东北方向偏僻的广安州。
当时的四川,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和天灾人祸,本是一块丰腴之地,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一片万户萧疏的凄凉景象。邓鹤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率领众兵,逐渐平息了动乱。四川战事稍稍安定之后,他便向皇帝建议:四川大量的土地荒废、人口流失,实在可惜,不如将人口众多的湖广百姓,迁移一部分到四川居住,相信四川的沃土比别的地方更能给百姓带来富庶的生活。不仅仅是老百姓,就是朝廷里的官员,也应鼓励他们来四川去落籍做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这样既可以为圣上开拓了疆域,又让更多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朱元璋采纳了邓鹤轩的建议,并同意邓鹤轩自愿举家入川的请求,还奖励给他一百亩土地作为安家之资。于是,世代居住在江西庐陵的邓氏一族,迁入四川广安,定居在广安北望溪乡姚坪里即今协兴镇牌坊村。邓鹤轩便是牌坊村邓氏一世祖。从他到邓小平这一代人,其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共五百多年的历史,邓小平是牌坊村邓氏家族的第十九代子孙。
邓氏家族从一世祖邓鹤轩开始,非常注重树立“书香耕读和报效国家”的门风,以曾任兵部员外郎、为明太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邓鹤轩为楷模,世代兴旺发达,人才辈出。邓鹤轩的儿子邓显(邓梅庄),品行方正,举止谨严,敬亲尊长,年纪不大就文名远播,道德文章享誉蜀地。蜀献王朱椿闻其德贤文笔,屡下诏宣,终不出仕,隐逸一生。三世祖邓司训为明经进士。四世祖邓邦直为廪生。五世祖邓荣、六世祖邓瑛均为进士。邓瑛其弟邓杞、邓藻皆系进士出身,曾分别担任监察御史和兵马指挥使司。七世祖邓自得中进士,但未去做官,其弟邓自高潜心理学研究,著有《四书五经讲义》,深得同时代学者的赞誉,尊称“杨柳先生”。八世祖邓士昌,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廉洁持身,品行方正,通于任事,颇得“清官”之誉;邓士廉,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初任海阳令,后升吏部尚书晋大学士。到了清代,邓氏家族“书香门第”的传统继续得到发扬。第十一世祖邓琳教子有方,第六子邓时敏在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升任大理寺正卿。十四世邓存醇为明经进士。
关于邓鹤轩祖籍地的考证,据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档案史志局的资料记载,1993年,吉安市博物馆在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发现邓光荐(邓中甫或邓忠甫)的坟墓,仅发现一块碎裂的青石板墓碑。经复原辨认,碑为外碑,碑文从右至左分别为:“嘉庆元年丙辰冬月吉旦;宋礼部侍郎邓忠甫大人之墓……重修”。2003年6月,在原墓地的“暖土”中又发现两块残砖。一块刻有“……墓;……鹤轩立石”字样;初步佐证了邓中甫与鹤轩为先祖与后人的关系。9月8日,第二块残砖发现后,与第一块残砖相吻合,拼成的砖铭字样为:“……厶讳中甫大人墓;……孙鹤轩立石”。据考证,邓光荐为邓鹤轩的爷爷,祖籍地为青原区富田镇虎形村邓家坪。邓光荐(1232-1303),名剡,又名景禄,号中甫,又号中斋,南宋时期曾筑庐于庐陵纯化区(今青原区富田镇虎形邓家坪),邓光荐少年时与文天祥、刘辰翁同是白鹭洲书院山长欧阳守道的得意门生。宋景定元年(1260)解试。景定三年(1262)中进士,累官京师,咸淳四年(1268),升任礼部侍郎。德祐元年(1276)冬,元兵大举南犯,邓光荐响应文天祥起兵的号召,举家抗元。第二年,元军攻陷京都临安,又值土匪作乱,邓家十一口人全被烧死,邓光荐只身逃脱,化身道士,回到富田。但此处记述的邓鹤轩是否广安邓氏先祖,有待进一步考证。(市地志办)
新闻推荐
12月29日,昆明市举行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医保二维码扫码支付新闻通报会。据悉,昆明市医疗保险管理局与部分定点零售药店合作,开通了医保二维码扫码支付功能。目前,昆明全市健之佳及云南白药大药房共...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