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六乙执导的四川话版《茶馆》,上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张”以来,吸引了各方关注,众多观众、业内人士慕名而来,一“品”《茶馆》的“川味”。据悉,川味《茶馆》即将开启全国巡演。
口味变了精髓不改
随着三声钟响,灯光渐熄,大幕慢慢拉开。与北京人艺版《茶馆》不同的是,川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入手,老年状态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拄着拐杖,高呼着“莫谈国事”“大清国要亡”“我要建工厂”,踏着蹒跚的脚步出场,拉开了川味《茶馆》的序幕。
舞台上,纯正的京味儿台词悉数换成四川方言,舞台布景增添了川西民居的木构瓦房,高低错落,大碗茶也换成了盖碗茶。川茶客们“龙门阵”摆得兴起,伴随着“钟水饺”“担担面”的叫卖吆喝声,百年老店“裕泰茶馆”里,展现了一派活色生香的四川韵味。
在北京人艺版《茶馆》中扮演“常四爷”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表示:“四川话版《茶馆》让人眼前一亮,很多场面的处理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川音川韵的音乐感和趣味性,为这一经典剧目带来全新面貌。”
老舍曾写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导演李六乙看来,四川的茶馆文化和老舍先生所说的茶馆文化,可谓是“天然的嫁接”。“清末成都街巷516条,茶馆就有454家,‘一城居民半茶客\’。四川话中幽默讽刺的元素与老舍先生的语言也相契合,从语言到文化特色到民俗展现和思想表达,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忠于原著大胆创新
《茶馆》自1958年首演以来,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可让李六乙奇怪的是,60年来《茶馆》竟鲜有其他形式重现。“一部经典剧作应该活在每个时代的舞台上,而不是尘封在书架上。越是经典的作品,越能够在不同时代以不同形式表达。”
李六乙执导的四川话版《茶馆》,在用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态表现时,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当代的表达。“没有创造性,新的经典不会建立的。”原来,在创排开始之前,剧组也考虑过是照搬,还是改变。“照搬很安全也很保险,不会遭到太多的指责,只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承。但照搬缺少挑战,缺少新时代创造性的转换。”
秉承着传承与创新想法,剧组首先对剧本进行“移植”,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四川方言进行表达,舞美设计则远赴罗城古镇等地取景。更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有代替传统幕间切换的“金钱板”表演——“老裕泰来来往往客不断,士农工商各路神仙……有一样‘莫谈国事\’要牢记心间。”铿锵易懂的唱词一韵到底,既有承上启下之意,又高于剧情本身,堪称串起整场演出的“神来之笔”。
剧作家李龙吟表示:“《茶馆》不是不能改动和超越的,除了北京人艺的《茶馆》,理应有新的版本出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才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需要。”(超乾)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廖振杰)记者昨日从省环保厅获悉,受持续静温、逆温等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影响,12月5日,四川省盆地城市出现了区域性污染过程,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PM2.5的日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