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行银花丝制作。
精美的银花丝。
□本报记者 任云 文/图
今年6月,四川省公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专业人才。
早在2013年,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就设立了全国第一所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并致力于培养非遗保护与研发、项目传承专门人才的学院,并在全校探索高校进行非遗专业教育的途径。非遗进高校,课要怎么上?
非遗进大学受欢迎
11月16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举办的2018届毕业生大型成果展示暨双选会上,来自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学生罗建进行的传统剪纸技艺展示等得到了企业关注。
罗建是非遗学院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的首批应届毕业生。非遗学院院长陈思琦介绍,近年来,报考非遗学院的考生快速增长,非遗学院开设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第一批只有20多个学生,现在增长了3倍,文化创意专业则是招生热门,每年实际招生数都会超计划招生数。
非遗课程也十分受欢迎,2013年5月,非遗学院成立初始,学校推出了校级公选课“最美非遗文化”,选课网络开放不到两天,500个限选名额就满员了,此后,学校陆续推出了“民间文学与民俗”“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非遗课程,都受到全校学生欢迎。
会非遗技艺懂创新设计
“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学习传统知识文化和非遗技艺。”罗建说,在《民间工艺》这门课程中,学习了植物染、蜡染、扎染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在《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这门课上,需要学习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活动与非遗技艺融合,运用传统技艺做创新设计。
陈思琦介绍,非遗学院在进行服装与服饰设计、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开设融合课程,将非遗学者、专家,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文化创意大师请进课堂,教授非遗理论知识、非遗技艺制作,将羌绣、绵竹年画、陶艺、杂技、川剧脸谱等非遗文化纳入专业教育中。
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学校还借助第二课堂、工作室培养非遗传承人和传播者。
文博学院珠宝首饰专业学生龚晓杰是第四批花丝班的学员,自大一开始学习成都传统非遗技艺银花丝的制作,目前他已经基本掌握了银花丝技艺。
银花丝是成都传统金银制作工艺,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全川只有约50人从事银花丝制作方面的工作。依托学校申报的银花丝传承研究等科研项目,2014年下半年开始,文博学院从珠宝首饰专业选拔学生进入花丝班学习银花丝制作技艺。截至目前,花丝班已招收了4批学生,为银花丝工艺的传承培养学员40余人。
上好非遗课困难不少
虽然不少学生师从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但目前并没有学生被大师们确定为传承人来培养,一方面是受传统“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谱系思想的影响,一些核心的技艺学生不容易习得。另一方面,学习非遗技艺,需要长期坚持和磨练,大学短短几年时间不够。
陈思琦说,非遗传承人如何适应课堂教学也是一个难点,一些非遗传承人肚内有货,但不善于用现代的教育方法来授课,需要学校老师帮助传承人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进行教学。此外,民间手工艺、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方面是比较好实施课堂教学的,但有些技艺则不然,譬如民俗要在本体的土壤里、在地方的文化氛围当中,更能够体现非遗的意味和特色,抽离到课堂中,氛围营造比较困难。为此,学校就带着学生到传承人所在的村落里、田野间去开展教学活动。
虽然学校成立了非遗学院,但却没有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因为目前全国范围内,非遗还没有成为一个学科,这让非遗专业教育无章可循。陈思琦说,目前学校的非遗教学主要是通过融合课程、非遗进专业、工作室课程等方式来授课,而非遗要成为学科进入大学专业,专业课程如何设置,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毕业后对口的就业岗位方向等多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多方努力达成共识。
新闻推荐
因工作需要,现将四川欣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保安业务外包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一、招标人:四川欣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二、项目名称:四川欣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部分保安业务外包项目三...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