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易陟 杨萍
八访著名作家巴金,发表了《金秋时节访巴金》《巴金谈文明》《三访巴金谈体会》等文章;
参与创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如今,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已经发展成为学界公认的一流学科,在全国1000多所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中名列前五;
提出并实践“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新模式,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采访前,记者就听闻过邱沛篁的诸多成就,这些成就印证了他毕生的辛勤耕耘,印证了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印证了他与新闻事业一个甲子的不了情。
沛,从水也。“沛”之“水”德,上善若水,就是这样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孕育出了这位新闻界奇人。
篁,竹田也。白居易在《养竹记》里写到,“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而常住“竹林村”的邱沛篁,可谓是“名”中注定。
从嘉陵江到锦江:与新闻的初恋
1939年12月,邱沛篁出生于重庆市南岸海棠溪。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年仅4岁半,邱沛篁就跟着姐姐一起读小学了。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领了新书,用白色厚纸把封面包起来就交给爸爸,让他帮我们写书名。”就是在这样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中,邱沛篁幼时就习惯把见到的事情随时记录下来。
1953年,邱沛篁考入重庆市第七中学,这座坐落在嘉陵江畔的学校,紧邻重庆大学,浓厚的校园文化感染着他。
“那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办过墙报,名叫‘十月\’,我写了一篇《黄山游记》,墙报一出,就有很多学生和老师前来围观。”回忆起高中时代,邱沛篁眼中闪现着难以忘怀的思念之情。语文老师田清源、班主任许怀玉……每一位老师的精彩讲授,都让邱沛篁汲取到了丰富的知识营养,也为他后来走上新闻之路播下了种子。
1956年秋季,邱沛篁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四川大学中文系,那年他17岁,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位。邱沛篁回忆道: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乡,奔向天府之国的时候,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喜悦。踏进锦江河畔、望江楼的这一刻,他既激动、向往又紧张。
在川大学习期间,邱沛篁得到了诸多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其中不乏名师,如张默生、曾君一、陈志宪、杨明照、华忱之、石璞、周菊吾等。时过六十年,他依然清楚地记得每一位老师的谆谆教导,他像海绵似的吸吮着知识和智慧,不断锤炼、打磨着自己。如今已到耄耋之年,邱沛篁也始终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正如后来巴金老先生给他的题字一般,践行着“学到老”这三字箴言。
大二期间,邱沛篁在《人民川大》校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讲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略显激动。自己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的感觉很神奇,从那一刻起,邱沛篁爱上了写作,并一发不可收拾,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的邱沛篁,开始用行动证明自己。大学期间,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课余文艺评论小组,开展了影评、剧评、书评等活动。一次次采访写作,一篇篇新闻报道,练就了笔杆子,成就了看家本领,直到现在,邱沛篁仍然笔耕不辍、学而不止,为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为四川大学的新闻学科发展及四川的新闻事业发展付出他全部智慧和才华。
邱沛篁说:“热爱,是我坚持新闻事业一个甲子初心不变的秘诀。”
校报工作二十年:锤炼新闻精气神
“七分采三分写,对记者而言,资料的采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创作的源泉。”邱沛篁说,要到一处写一处,随身带着笔记本,见缝插针、随时记录,每一次采访的资料一定要注意保存。就是这样的专注和专业精神,使得邱沛篁在新闻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1960年,邱沛篁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前毕业,并留校分配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担任校报记者、编辑。“当时那一届的本科学制改为五年,因为上一届还是四年学制,所以到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出现了没有毕业生的情况。”邱沛篁说,“而学校那时候又需要人,所以就选择了一些本科生提前毕业,那时被称为‘吃青\’”。而这一留便是几十年,这一留成就了邱沛篁新闻职业生涯和如今四川新闻界“传奇人物”的关键。
谈到过往,邱沛篁格外精神,难掩激动之情,“一次采访就是一次学习。”他说。
一次,邱沛篁写了一篇关于学校一位杰出教师的长篇通讯,当他将载有这篇报道的校报清样送至当时的校党委书记赵铎处审阅时,恰逢后者生病住院。为了不耽误校报出版,赵铎一边打点滴,一边仔细审读完校报大样,并很快签下“同意发”三个大字。赵铎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对邱沛篁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次次的新闻采访与实践,让邱沛篁的新闻专业精神逐步得到锤炼,这种精神从最初对新闻的切身感觉感知逐渐升华为理性认知,并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到血液和骨髓里。
“我们不仅在学校办校报,而且也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写稿,宣传川大。我采写的《井井有条》在《光明日报》发表,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还被评为‘红旗稿\’。”
20年的校报采访、写作、摄影等经历,给了邱沛篁在新闻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和信心。他还曾和搭档郑松元一起,爬上现已被拆除的川大老水塔塔顶,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拍摄了校园景观,再拼制成了一张校园全景照片。
讲到这里,邱沛篁激动地去书房拿出那本2013年出版的《邱沛篁自选图片集》,他清楚记得具体是哪一页,并快速翻出来。“当时爬那么高,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着实有些冒险。”
出自邱沛篁之手的新闻稿件不胜枚举,近千篇报道串起了他一个又一个辉煌时刻。其中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一百六十二颗胡豆》让邱沛篁记忆犹新,那是1965年,在达县农村,他住在贫农王时珍家。一天中午,王时珍烧胡豆杆做饭时发现,胡豆杆上还有不少胡豆,她当时说的一番话触动了邱沛篁,他当即写了一篇新闻稿。文章发表时,恰是农村“双抢”时节,引起了不小反响。
四川大学新闻系博导蔡尚伟在文章中写道:“在中国的新闻教育界,有一个‘邱沛篁现象\’,时间对他不起作用;他是‘新闻教育界的永动机\’——永远有青春、永远有激情、永远有动力、永远有活力、永远在奋斗、永远在前进……”
三尺讲台育桃李:探索学用对接路
20年的校报记者生涯,为邱沛篁此后在四川大学的新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起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创建史,邱沛篁感慨万千:“四川大学新闻专业从1981年秋招收首批本科生,至今已有30余年了,作为一名参与者和见证者,回顾30多年来的历程,我无比兴奋和激动。”
1979年5月18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为支持新闻专业的筹建,1980年3月,邱沛篁从校报编辑部调回中文系工作。
“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同当时的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一道去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取经,为筹办四川大学新闻专业做前期准备。”邱沛篁回忆,“从1980年3月9日开始,历时一个多月,我们二人由重庆坐船顺江而下,先到南京访问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以及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从此,邱沛篁开启了他的新闻教育事业。为了更好地筹建新闻专业,1980年8月,邱沛篁再次前往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近两年的筹备,1981年9月,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共30名。1985年6月,川大新闻系成立,邱沛篁任系副主任,同时陆续承担了新闻采访、写作等实务课程的主讲,不惑之年的邱沛篁开始了从新闻工作者向新闻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新闻系成立初期,办公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够。“当时,我们只有10平方米的一间教研室用房,办公条件急需改善,于是我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设法修建了新闻系办公楼,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四层办公楼圆满竣工。”
“办学教育、教师为本”。办公大楼有了,邱沛篁又着手师资队伍建设。一边从川大新闻本科班毕业生中挑选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任教,一边引进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研究生进入新闻系,成为教师队伍中极有活力的中坚骨干。
1995年,邱沛篁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1995年11月,学校党委决定正式成立新闻学院,任命我为首任院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邱沛篁的第一把火就是推进“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邀请新闻传媒单位的总编辑、老编辑、老记者,也邀请企业家到学校讲学,为学生们讲办报经验、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到社会中调查研究、学习实践。由此实现新闻学科教学与研究同新闻实践的对接,为培养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而随着这种“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的推行,邱沛篁的两项教学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一是以他署名第三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学改革新途径》1993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是以他署名第一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1997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尺讲台上,邱沛篁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绩卓著的博士生,这些博士生毕业后,有不少在全国高校及新闻学界展露出才华。如“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蔡尚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功军等。
杖朝之年未止步:新闻初心永不忘
1981年4月25日,在邱沛篁第五次访问巴金先生快结束时,巴金先生为其题词留念“学到老!沛篁同志。巴金,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舞,我常常勉励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不倦地工作,不辜负前辈殷切的希望。”邱沛篁告诉记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在职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是他从事的事业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为我热爱的新闻事业奋斗不止。”
1998年8月,刚从川大新闻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的第一个暑假,已近花甲之年的邱沛篁报名考驾照。“八上龙泉山,三下青白江,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和学习,考试合格并取得了驾照。”讲到这里,邱沛篁眉眼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活到老,学到老”,在2007年正式退休后,邱沛篁仍活跃在新闻教育、实践中,还被学院返聘继续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8年,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聘任邱沛篁为特邀理事。同年9月22日,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在川大成立,邱沛篁和原四川日报社社长汪兴高共同担任专委会主任。
2008年邱沛篁参与《四川省报业志(1994-2005)》的编撰工作。
2012年,由邱沛篁牵头编纂的力作《四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正式出版。
2013年8月,邱沛篁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问世,355张照片记录了邱沛篁新闻事业的一个个精彩瞬间。9月召开的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江对其做出了“倾注心血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就大师”以及“满腔热情解疑释惑,教书育人树立标杆”的高度评价。
2014年的邱沛篁又策划并投身到《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的撰写、出版工作中……
尽管年近八十,邱沛篁仍在新闻这条道路上前行着,看不见“退休”二字。
采访中,邱沛篁捧出厚厚一摞书稿,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明年1月将要出版的新书,《邱沛篁新闻传播教育论集》,约80万字。”每一页手稿上,都有邱沛篁用钢笔做的修改和标记,可以看出,近十厘米厚的手稿,既倾注了邱沛篁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专注之情,更展示了他多年积淀的渊博知识和持续的奋斗历程。
采访即将结束时,邱沛篁感慨:“退休后,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从而学习和了解了许多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进一步深入进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都大有好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为新闻及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就在采访后的第二天,记者获悉,邱沛篁又前往重庆,去参加第十届中国新闻学年会了。
记者札记
采访之前,记者对这位四川新闻界的“传奇人物”早已充满了敬仰和好奇,更暗自希望通过此次采访“偷师学艺”。
初见邱老,他戴着一顶湛蓝色的帽子,身着一件褐色碎格西服,开着那辆于2012年购买的香槟色奥迪A4,热情地让记者上车。他一边娴熟地驱车前行,一边随和地与记者交谈。
一走进邱老的家中,便看见茶几上摆满了已经整理好的书籍和相关资料,每本书上都贴有书签,这一认真的态度,让记者很受感动。
细看邱老,时间仿佛对他格外“照顾”,年近80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脸颊棱角分明,深邃的眼睛清澈明亮,温和的眼神似乎藏着满溢的智慧,而高挺的鼻梁则让邱老显得颇为英俊。
采访中,邱老不时从里屋拿出一本本书向记者介绍,并挑选适合阅读的书送给记者,直到采访结束,邱老赠给记者五本书,嘱咐道,“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要多读书,拓宽知识面,在学习中既要注重新知识的吸收,又要注重传统知识的继承;既要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也要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邱老希望年轻新闻工作者要“著文先做人”,鼓励多多深入基层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善于积累,因为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邱老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论是在做编辑、记者时,还是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时,邱老始终把新闻实践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做到不脱离新闻实践。即使在退休后,邱老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讲座、出著作。
邱老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诠释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邱老用一个甲子的时间,践行着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和专注的精神。
邱老用一个甲子的时间,造就着四川新闻界的辉煌史。
邱沛篁简介
1939年生于重庆;
1956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
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
1979年任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成员;
1981年任新闻教研室负责人;
1985年任新闻系副主任;
1990年任新闻系主任;
1995年任新闻学院院长;
曾任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任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1996年获全国首届韬奋园丁奖;
2003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
主要专著:《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新闻采写与研究》《邱沛篁自选集》《邱沛篁文集》等;
主编、参与主编或担任第一主编的著作有:《大众传播研究》《大众传播论》《新闻采写手册》《实用广告学基础》《四川大学新闻系十年》《成都大辞典》《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实用广告学丛书》《新闻教育探索》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波)“你们陷害我,但是你们陷害的不是我,是你们自己,是我们的国家……”3日,在嘉州长卷·天街,四川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为市民和游客奉献了两幕环境戏剧《屈原》和《五个面具人和他》,精彩...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