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由热门走向平淡,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学过了,却什么又都不能独立完成,用人单位的具体业务不能立即上手。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分析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就业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原因,我们看到:①随着国家一系列计算机教育的政策的普及落实,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都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而课程的内容主要和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程层次相似。如果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保质保量,则为现在新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就非常值得探讨了。如果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不仅教学内容重复导致资源浪费,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想,认为本门课程没有新东西可学。②部分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几年做过问卷调查,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如果所有学生在一起上课,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学效果。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课程中应讲授的知识迅速膨胀,新的针对各专业的工具软件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和各专业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其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也不同。这些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面向专业应用,根据专业应用的需要和类别来设置层次和组织课程。以前的教学大纲设置是否全面,是否能跟上就业需求,是否考虑了专业特色,等等,都是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
分析清楚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就业处于尴尬地位的原因后,调整和改革的方法就简单了,比如①针对中小学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训、计算机文化的讲解、最新计算机信息和技术的简单介绍。对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缩减操作讲解的学时,由原来的60课时改为30~45课时,甚至更少,加大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课时,强化技能,这样做就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②改革教学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分层次教学,量才施教,来适应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均衡,这样做也就是即进行教学模式、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改革;③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开设课程前需要教师对各个专业学生思维方式特点和各个专业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依据专业内容,搜寻制定适合的专业工具软件和学习大纲,依据专业软件的技能要求,设定若干门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样进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改革,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职学校只要牢固树立“市场导向”意识进行课程设置,跟随技术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项目教学”、“技能本位”等在内的课程改革模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专业教师积极探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利用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技术支持方式,改革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必定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并立足于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省绵阳职业技术学校何发新)
新闻推荐
魏文通在通江挂联企业调研时要求 做实做优特色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记者李俊如)11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魏文通到挂联企业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调研。他要求,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品研发,做实做优特色产业。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