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阶段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与高考科目的学科相比,往往被轻视,但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科目不可替代的,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来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从而帮助其获得审美享受,推动其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质,构建起人文精神,养成人文情怀。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优化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促进学生人性的完善和身心发展,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至关重要,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构建学生人文情怀的基础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思想更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一种理想和认识,教育思想是对人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现象。在美术新课标中从教学思想上明确指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人文情怀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学习阶段对美术知识的认知情况,对学生在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对课程在进度上、课程知识的重、难点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逐步推进,真正让学生做到有所学有所获。其次,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尊重他们对课程知识的选择。“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伟大的物理学家爱迪生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阶段学生课业繁重,升学压力较大,学生对非高考学科的美术课程本来投入的精力也小,通过对其兴趣的了解,灵活选择性开设课程,有助于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深化。人性关怀,人文体验,体现出美术人文课程的特色。
第三,尊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评价。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阅历,知识等原因可能对作品评价不够全面,甚至偏激,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比如我们在开展《欧洲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课程中,关于维纳斯的美与不美,同学们分歧很大。作为一个热点,学生就进行了大胆评价,讨论很激烈,矛盾的观点也突出,其实他们代表的是东西方对女性美的不同认识。通过这种“辩则明”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深入探讨,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的争论,尊重双方观点,同时也要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来就是文艺本性的表现,有了这样的课堂效果,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课程目的也就达到了,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落到了实处。
二、从实际出发革新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在人教版鉴赏课程的说明中明确指出了:对于课程内容,讲清楚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要局限于知识介绍,更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比较准确地了解没课内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体会其所包含的艺术规律,学会鉴赏不同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从人教版的高中美术课程来看,课程编排按照的是中国美术鉴赏和西方美术鉴赏及现代美术鉴赏3个部分,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多。课程设置时间是每周一节,由于高中课程在当前的升学模式下,受学校教学安排的影响,实际高中课程如果按课时计划在一期内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合理运用有限的课程时间来完成课程是美术教师的难题。在教学中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一)打破课程结构,将中西方相关课程融合。比如将中国古代绘画与欧洲绘画艺术课程组合,中国古代雕塑与欧洲雕塑课程组合,通过作品多方面比较欣赏的教学方式,在欣赏过程中,通过类比、对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让学生对东西方艺术以及美术类别、派别之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有了更加直接的了解和认识,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二)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课堂辅助教学:美术课程是视觉感受课程,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并运用大量视听信息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使那些原先需要许多课时仍讲不清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提高了课堂效益。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三)实践课程与鉴赏课程相结合。实践感知是实现艺术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对鉴赏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认知,有利于引起对学习内容的共鸣。根据课程的可操作性,在中国古代绘画课程教学中,开设国画线描课,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国画画线的技法技巧,领悟认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提升对国画作品的认识。(四)创新课堂形式,引入现代教学模式。传统的鉴赏课程讲授模式课堂形式单一,对学生个性、潜能素质与群体中素质均难以得到发挥。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多种形式的课堂形式被采用。比如百家讲坛、分组辩论、华豫之门等等。活跃了课堂,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课堂主角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不难看出,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课程的实际出发,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也才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目的。
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是提升学生人文情怀的必要手段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美术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与鉴赏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来诠释和完善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将文学作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罗中立的《父亲》进行对比,将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与音乐作品爵士乐进行比较,去理解和感受不同学科的艺术作品的情感传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增强对作品认知和感受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对艺术作品,学科之间的人文情怀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四、本地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是强化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方式
本地文化对出身在此的学生来讲是身临其境,印象最深感受最直接的,在课程中适当引入当地的特色文化,更能激发他们对课程的激情和关注,激发出的情感也更真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通过美术课堂,教师在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了人文情怀,升华了美术教学。(四川省江油中学何军)
新闻推荐
夜幕降临后,来到坐落在英国威尔特郡的郎利特庄园,仿佛走进童话王国。取材于《灰姑娘》《丑小鸭》《小红帽》等经典童话故事的彩灯把庄园装点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这些出自中国四川省自贡能...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