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 成都市 绵阳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泸州市 德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资阳市 宜宾市 南充市 达州市 雅安市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广安市 巴中市 眉山市
地方网 > 四川 > 四川新闻 > 正文

杨嘉利: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7-10-13 11:48   https://www.yybnet.net/

9月28日下午2点,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经济日报联合主办,专属于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残疾诗人杨嘉利的《彼岸花》诗集分享会在成都言几又·IFS店举办。《彼岸花》是他继24年前《青春雨季》后出版的第二本诗集。

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骆平,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姜明,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孟晓星等,及来自文学界、各大媒体、成都高校的嘉宾和文学爱好者共130余人参会。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彼岸花》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杨嘉利47年艰难跋涉的人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关注他的生命、生活与梦想,传递社会正能量。

活动现场,首先由骆平代表四川省作家协会致辞。紧接着,国家一级作家、《星星》诗刊原编辑部主任孙建军,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田海燕,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姜明,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诗人、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曹纪祖四位嘉宾分别解读了《彼岸花》四个部分。

“虽然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了很多伤,但正是他从黑森林里穿过,他的身心带着很多像露珠一样晶莹剔透的东西。”作为主办方之一,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也结合他与杨嘉利20多年相识经历作了总结发言,并呼吁大家关注和学习杨嘉利。

此次分享会得到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四川新闻网等数十家中央、省级媒体的大力报道,掀起了一股满城尽是“杨嘉利”的宣传热潮。

(四川经济日报实习记者 黄晓庆)

“命运以痛相吻我愿报之以歌”

四川经济日报实习记者 黄晓庆

你,可以就这样吹响一支口哨

就这样在绿叶疯涌的季节

沿着那条无声的小路

在黑色的大森林中

行走……

20多岁时,杨嘉利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句照见的正是他这47年艰难跋涉的坎坷人生路。

从高烧不退终身残疾,到5次求学被拒,工厂打工被欺负,校外等人被驱赶,这一路,他一直行走在黑色的大森林里。

从自学文字,到自谋生路,自食其力,自强不息,这一路,他从未向命运低眉。

风雨47年,他以不屈的灵魂,拖着残弱的身躯,铺就一地彼岸花开。

健康的弃子

杨嘉利喜欢鲁迅,喜欢他的《呐喊·彷徨》,喜欢他的桀骜不屈。苦难中沉淀,彷徨中前进。

杨嘉利的苦难,虽非天生,却和天生无异。

簇桥,地处成都西南,始建于三国,闻名于秦汉。1970年,在那个寒冬的午夜,杨嘉利在一家人的期望中降生。白白胖胖的他,半岁就牙牙学语,深得家人宠爱。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家人及时送医,保下了杨嘉利的性命,杨嘉利却因高烧脑神经损伤,双手不能自由伸屈,嘴斜到不能准确发音,腿脚也一瘸一拐……半岁即落下终身残疾,沦为健康的弃子。

6岁,同龄人入学的年纪,杨嘉利才开始在父母的保护下踉跄学步。

8岁,羡慕邻家伙伴有书读,杨嘉利央求着要上学。父母带着他5次求学,都被学校以“残疾严重,等明年再来”理由拒绝。第5次,好不容易求得老师同意,却又被学校领导“除名”。

入学无门,求知心不灭。小学文化的父母是他的“主课老师”,教习语文和数学。大几岁的大姐二姐是他的“家教”,补课批改作业。一块小黑板,几本旧书,几平方米小屋成了他求知的课堂。

19岁,杨嘉利也想自食其力。好心人帮他介绍了份印刷厂校对的工作,月薪45元。见到杨嘉利本人,厂长变了卦,一阵被叫去看大门,一阵被派去守锅炉。在被厂长“戏弄”,让父母折了几个月的血汗钱后不久,杨嘉利仍被无故辞退。他的第一次打工经历就这样莫名收场。

35岁,杨嘉利和朋友到西南石油学院看学生,等朋友之际却因“相貌丑”被校卫驱赶。

生活如此,爱情亦然。曾经,他也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也有意于他。两情相悦,却因他的残疾被对方家人阻止。经历过这浅尝辄止的爱情,他再不涉足爱情,至今未婚。

……

命运多舛。别人唾手可得的,杨嘉利即使踮着脚尖也只能望洋兴叹。

诗歌是根拐杖

同是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楚有余秀华,蜀有杨嘉利。命运给了他太多难以承受之痛。

“它夺走了我健全的身躯,却留给我完整的灵魂”,吐词不清、跛脚行走的杨嘉利欲与命运抗礼。

他选择做一名诗人,活成泰戈尔笔下那绚烂的夏花。

杨嘉利?诗人?斜着嘴,跛着脚,写一个字需要几分钟……

是的,杨嘉利,诗人。

16岁那年,杨嘉利自学到初中水平。一次买书途中,误入烈士陵园。看着肃穆的墓碑,听着爆竹声不绝于耳,触发了灵感,他费尽心思,最后在一张皱巴巴的废纸上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写诗不难,难的是写字。杨嘉利因严重残疾,双手不灵活的他写字,他先要将摇晃的身体紧靠在墙壁或者其他支撑体上,用双手虎口紧紧卡住随时都有可能滑落的笔身,笔尖最后颤颤巍巍地划在稿纸上……

这些年,为了写诗,杨嘉利在墙上磨出一道道深深的槽,磨了补,补了磨。他一笔一划,如刻画生命,以力透纸背的力量撰写诗稿。

18岁,在一位老师的指导下,杨嘉利的写作日渐成熟,并在《晨报》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回顾》:将纸船/放进小河里飘走/梦/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那样自由……3元钱稿费,却支起他谋生道路上的拐杖。

印刷厂的打工经历,让杨嘉利意识到,想要余生有风景,只能在写作路上砥砺前行。

他开始疯狂写诗。短短几年,他在《星星》诗刊、《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知音》、《家庭》等全国100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200余首、文章40余万字。

23岁时,父母掏出了牙缝里挤出来的3000元储蓄,杨嘉利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诗集《青春雨季》。次年,诗集荣获成都市政府设立的最高文学奖——“金芙蓉文学奖”。

诗歌,虽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生活,却为杨嘉利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

为糊口,杨嘉利转型,以新闻稿件为主,为《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重庆晚报》、《春城晚报》等百余家报刊采写稿件,并策划采写《曹氏姐妹“生命热线”的奇迹》《婚托:婚介所的黑色暗流》《总得给下一代留下点什么》等好新闻稿件。其中,《总得给下一代留点什么》获“四川省新闻奖”。

天道酬勤。自强的杨嘉利不仅自食其力,还成为国内知名的特稿作家。

彼岸有花

“最远到过重庆”。

很难想象,这位为全国百余家媒体采访、供稿的杨嘉利,47年来去过最远的地方,只距离成都300多公里。

显然,身体限制了他的脚步。但,地域禁锢不了他的灵魂。

在灵魂的国度里,杨嘉利可以肆意游走。从生到死,从此岸到彼岸。

写新闻稿件糊口,杨嘉利的诗歌创作几乎中断了20年。

去年,年近半百的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这一生是不是要为写作留下点什么?”

今年3月前夕,杨嘉利历时半年的诗集完稿,9月,印书成册。“书名《彼岸花》,那是黄泉路上唯一盛开的花,远远看上去就像鲜血所铺成的地毯。如同,因病致残,终身受病痛折磨,连写字都困难的我,艰难跋涉才走到今天。”对于《彼岸花》,杨嘉利感触颇深。

《彼岸花》,共收录短诗330首,分为“梦的花语”“爱的独步”“生的低吟”和“彼岸之花”四部分,分别是对小孩的成长寄语,祭奠有始无终的爱情,感悟人生的苦辣酸甜,与灵魂的对话。

佛说:“开一千年,落一千年。《彼岸花》每首诗,都是杨嘉利绽放于心灵的花朵。

9月28日,杨嘉利《彼岸花》诗集分享会举行。其背后,是一场关于“大爱”的故事。

从走上文学路开始,杨嘉利倍加努力,多年来,诗歌、小说、散文、新闻稿不断见诸报刊,声名大噪。然,他始终遗憾是个“编外人”。

这一次,命运似乎听到了他的呼唤。

去年1月,杨嘉利收到人生特大惊喜——四川经济日报社聘他正式入职,为报社专职写副刊稿。“结束‘流浪新闻人\’身份,在某个单位拥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这正是杨嘉利做梦都想得到的。

不止如此,《彼岸花》分享会也得到报社全力支持。

“除了感谢,只剩感谢……”杨嘉利哽咽了,这是他数十年诗歌之路的一个分号,也实现了他多年的人生梦想。

命运以痛相吻,他愿报之以歌。杨嘉利说,“若余生有愿,只想多创作些好作品”。

杨嘉利感言: 诗会聚老友 万语难谢恩

于我而言,诗集分享会是47年人生中非常特别又值得庆贺的事。现场,浩浩荡荡来了150余人,连过道都挤得水泄不通。有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骆平,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孟晓星等领导,曹纪祖老师、孙建军老师、姜明老师、田海燕老师等来参加我的新诗集分享会,万万没想到连我父亲85岁高龄的朋友和我曾经的采访对象都来了。他们中,有的与我是十年之约,有的是二十年未见。那一刻,感觉回到了过去。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谢谢你们为我花费宝贵的时间。千言万语,谢字不及。在现场,有些话,我难以言说。此时此刻,我有一位不得不感谢的人,他是我相交20年亦师亦友的老友——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

感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了我这场盛大的分享会,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帮我实现了多年来想做一名正式记者的梦想,更在于他这二十多年来对我深切的关怀。从刚认识我开始,因为看见我采访艰难,送给我当时不多见且昂贵的微型录音机,帮助我走过多年采访生涯。还有,在相识的这些年,他给我亲人式的呵护,我要真诚地说声:谢谢您!

我有今天,想感谢的人太多,纸短情长,不一而足,敬请原谅。内心千恩万谢,明知道词不达意,但我仍然想说:谢谢你们,像亲人一样对我伸出手,让我敢于做自己的梦,做自己的英雄!无以为报,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作品。

《彼岸花》分享感言>>

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骆平:

一起书写更加辉煌的四川篇章

来到杨嘉利先生的《彼岸花》诗集分享会,首先我代表四川省作家协会对杨嘉利先生表示热烈祝贺。上世纪90年代,杨嘉利先生加入省作协。20多年来,省作协一直十分关注他。《彼岸花》的问世,既是杨先生自己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大喜事,也是四川文学史上值得被书写、被记载的重要时刻。

同时,我代表个人向杨先生表达敬佩之情。我和杨先生认识,也是20多年前,当时我是一名报社编辑,第一次见到,便被他感动。多年过去了,杨先生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生活状态,高产的作品,令我心生敬畏。

我想告诉他,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而杨嘉利就是这样的英雄,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其在今后书写出更华美的篇章,取得更辉煌的文学成就。

四川作为文学大省,我们的“文学川军”在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未来的日子里,我预祝杨嘉利先生和我们其他的“文学川军”一道,一起书写更加辉煌的四川篇章。

国家一级作家、《星星》诗刊原编辑部主任孙建军:

开放是每一朵花的权利

和杨嘉利相识,30年。在我看来,《彼岸花》“梦的花语”一辑,是从杨嘉利16岁认识我时就开始了。通过他30年努力,结出了这样一朵绚丽的、苦难的、沉重的诗集之花。我无法逐字逐句去解读他的具体意义。但我认为,从未读过书的杨嘉利走上写作之路,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自食其力,本是奇迹。而通过诗歌创作,在杨嘉利身上还发生了医学上的奇迹。因为他现在说话、打字、行动比我刚认识他时好多了。

故而,我帮他分享的《彼岸花》第一辑“梦的花语”,我认为是杨嘉利对生命的探寻和追问。这一辑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悟:其一,开放是每一朵花的权利;其二,生命是可贵的,但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健康还是病痛,在这个世界上总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便是像杨嘉利诗中追求的那样,我们向往着崇高的人格和生命的高度;其三,诗歌能给我们带来启迪,让我们如何度过人生,如何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著名女作家、资深媒体人田海燕:

像一股清流,让我们找回了纯粹

杨嘉利,因生病致残,没上过一天学,在别人眼里或许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但在我看来,他的IQ其实很高,他靠自学能发表诗作,还写散文、小说、新闻稿件。而且,杨嘉利的EQ也很高。他心地干净,没有负担。和他交流,让人感觉很舒服。

纵观杨嘉利的《彼岸花》,我知道这是他对47年来心路历程的一次回望和探寻。在我替杨嘉利分享的“爱的独步”一辑中,杨嘉利这样写道:“幸福原是这样的简单,牵手同行,两心相依”。我特别喜欢。因为爱情本来就很简单。他因为身体的原因,在爱情的道路上,他独步而行,心里装着炽烈而纯美的爱情。在“爱的独步”的长廊里,表现出了他不俗的情怀和对物欲的抵抗,像一股清流,让我们找回了纯粹。他的诗,像带了一双翅膀,能飞进你的心。他的诗,还散发出奇特的香味,让人沉醉其中,慢慢的嚼,细细的品。

愿来世,他身体康健,收获一朵绚丽的“爱情之花”。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姜明:

最动人的诗篇是他自己的人生

从25年前第一次相识起,我就很珍视和杨嘉利的情谊。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会问:“他连话都说不清楚,你们在一起都干些什么?说些什么?怎么交流?”虽然,他说的话我未必能全懂,但又有什么关系呢?“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这才是朋友的最高境界。他来了,告诉我们他安好,便是最好的事。

他几乎每次到来,我们都会一起坐坐、聊聊。在杨嘉利面前,我常常有一种对生命的愧意。我们的生活可以多姿多彩,而杨嘉利却不能,但他却跟我们一样自食其力、孝敬双亲,甚至还进行很多常人不能的文学创作,有时候还做慈善。杨嘉利是一面镜子,是一位老师,教我们生命不可以被辜负,时间不可以被浪费。

我以为,杨嘉利最动人的诗篇是他自己的人生。所以,《彼岸花》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句子:不要嘲笑萤火的微光/可曾想过他/他和太阳一样燃烧着自己……句子虽短,他却以独特的经历,独特的视觉,将在沉重的病体和人生中,那些苦痛中的挣扎和迷茫中的顿悟,以诗歌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生命体。他总是不断重复同一个主题:“即便我们卑微如草芥,但我们也要高傲如海燕。”这就是杨嘉利。摇摇晃晃的人间,干干净净的诗篇,浩浩荡荡的哲思,堂堂正正的生命。

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诗人、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曹纪祖:

花开花落都是生命的庆典

我解读的是诗集第四部分“彼岸之花”。个人认为,杨嘉利的诗总体是充满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情感真挚而质朴,体现出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语言表达上,短小、明快,抒情而又充满哲理。

我是个老实人,我挨着读完“彼岸之花”时,并做了眉批。在读诗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他隐藏在诗里的内心:生命不死,生死轮回,生即死,死即生;活着,就不能辜负生活的美好,我们不要留下遗憾,人生没有改写的机会;向生而死,生命轮回,活着真好,诗心不死,诗心不老;活着真好,诗歌永恒,花开花落都是生命的庆典……

杨嘉利的诗表达出内在的正能量,与诗坛中对死亡的崇拜这一类诗不一样,没有孤独的绝望,而是彼岸的样子会不会是更美好。无论生死,心中有爱,始终有一个倩影,在他心中哺育着他。他告诉我们,活着真好,彼岸也好,有诗,有我们,真好。若我们抛开技术层面看杨嘉利的创作,对生活、生命的态度,从精神与道德的标高上:杨嘉利,是当今浮躁的诗坛中,一位真正的诗人!

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

想到他,我总能把笑声找回来

感谢到场的各位嘉宾,在你们繁忙之际来到杨嘉利的诗集分享会现场,感谢大家给了我们和杨嘉利一个非常温暖的下午。

第一个温暖,是温暖了杨嘉利四十多年的生命。

也许,他40多年来没有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上学、踏进单位办公室等许许多多我们习以为常,他却不曾拥有的机会。但他终于靠他的文字走到了今天,拥有这样一个下午,相信这就是杨嘉利47年来所等的那个下午。

第二个温暖,是温暖了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日报社现有一百六十多人,在二十一个市州都有记者站,今天二十一个市州的站长都回来了,一起感受这一份温暖。作为一名四川经济日报的员工、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作为杨嘉利的朋友,后来的日子我将带着这份温暖继续走下去。

作为朋友,作为同事,嘉利于我而言,其实是一面镜子,一直照着我。每当经历不顺、遇到迈不过去的坎,我总会想到他:生活都这样残酷了他还会哈哈大笑。想到他,我总能把笑声找回来。

嘉利的生命就像是一片黑森林,他一直在密林里面爬、在荆棘里面穿,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了很多伤。也正是他从森林里穿过,他的身上和心灵里面,带着很多清新,带着很多像露珠一样晶莹剔透的东西。如:坚强、勇敢、善良。

横纵比较,杨嘉利不是什么大师。但我们所有人来分享杨嘉利的诗,一起欣赏嘉利从森林里带出来的晶莹的露珠,如同欣赏那些能够生长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枯的参天大树身边生长出的,小小的、绿色的幼苗。

本版图片均由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吴冠炜摄

新闻推荐

《那年花开月正圆》《楚乔传》《琅琊榜》……川籍女编剧 主宰热播剧

《楚乔传》《双刺》苏晓苑杨涛陈岚乔兵(图由受访者提供)近些年来,电视剧市场异常火热,多部电视剧掀起了收视狂潮,其中,《楚乔传》全网播放量超过420亿,日播量达到了7亿多次,而《那年花开月正圆》...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杨嘉利: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