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今日陕西 > 正文

陕西文物探探探 第40期 唐代的宫廷生活与正月习俗

来源:华商报 2022-02-13 06:09   https://www.yybnet.net/

皇帝在宫廷内如何起居?

朝会、宴饮在哪里举行?

饮茶、打马球是怎样的体验?

正月里有哪些习俗和活动?

2月7日是壬寅虎年正月初七,作为探访唐都长安城中轴线系列直播报道的最后一站,“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为网友们做实地解读,三位汉服爱好者陪同现场参观,共计245.9万人次网友观看了直播。

唐都长安城与大明宫

大明宫是计划外产物

气势雄伟辉煌壮丽被扶正

唐朝以前的中国古代都城是什么样?于赓哲教授讲,跟《管子·乘马》里所说的差不多:“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也就说,城市布局往往根据地势、水流等情况因地制宜而建。但到了隋代建大兴城的时候,设计师宇文恺把这个城市设计得像棋盘一样整齐,还贯彻了坊市制的思想。作为居住区的一百多个坊内不允许进行商业活动,只有在东、西两市才能进行,这就把商业功能和居住功能区分开了。

长安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皇帝居住的太极宫,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都曾住在这儿。隋代的宇文恺在设计大兴城时有个基本理念,地上的建筑要模仿天象。因为紫微星在天庭最北端,皇帝的居所当然要在都城的最北端。

大明宫原本不在计划中,隋代初建时并没有,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杰作。为啥要修呢?因为这个地方地势高,而太极宫地势比较低洼。唐高宗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风疾,那时的医学理论认为,住在这种地势比较低的地方不利于皇帝的健康,那就要选个地势高的。而武则天一辈子特爱搞建筑,喜欢大兴土木,就把唐太宗时修的永安宫给拆了,在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宫殿叫蓬莱宫,后来叫大明宫。这座宫殿占地近3.5平方公里,建筑又辉煌壮丽,很快取代了太极宫,成了“三大内”之首。

唐朝“三大内”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兴庆宫出现时间比较晚,是开元年间修的,而且规模小。实际上真正在唐朝起到政治中枢作用的,应该是大明宫。唐朝一共21个皇帝,唐高宗以后的17个皇帝都曾在此居住。

大明宫的中轴线

从丹凤门向北

中轴线上三座大殿功用不同

于赓哲讲,大明宫号称“千宫之宫”,建筑宏伟,并且功能多样。其中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有五个门道。因为西安火车站改造完后,火车站北出口正对着丹凤门,旅客乘自动扶梯上来的时候会发现:宏伟的大明宫丹凤门逐渐出现在眼前,而且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宏伟,因此被网友戏称“出站犹如上朝”。

现在的丹凤门跟唐代的丹凤门大小一样吗?于赓哲说,文物保护法规定禁止覆压原址搞永久性建筑,不能在原址上搞所谓的复原。所以现在的大明宫丹凤门实际上是在原址上罩了一层保护壳,但把它修成了原来丹凤门的样子。对于丹凤门的高度,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院士、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等人都有各自的观点,最后是综合之后采取了目前这个方案。所以不能说它在唐朝就一定是这么高,但可以肯定当年一定是非常宏大的。

唐都长安城有中轴线,大明宫虽然不在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但也有自己的中轴线。从丹凤门进来一路向北,中轴线上有三座大殿,分别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再往北,就是后宫了。皇帝平常住在这儿,皇后也住这儿,妃嫔也都在这儿。

中轴线上的三座大殿各有各的功用。含元殿最为气派和雄伟,也是唐朝第一大殿,是整个唐王朝的一个象征,当年王维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写的就是它。但正因含元殿太大,皇上一般不太来这儿。正月里来的比较多。比如正月初一要到这儿举行元日朝贺大典。官员们、各地的刺史们、外国使节、僧侣等,都要来这里给皇帝祝贺新年。册立太子、宣布大赦、册立皇后、献俘等重大仪式也往往在含元殿举行。另外每个月两次的朔望朝参,是京城中低级官员也都可以参加的大朝会,也在这里进行。皇帝平时上朝,就是所谓的“常朝”,并不在含元殿,而是在宣政殿。紫宸殿原本是后宫的一部分,不用来听政的,但武则天改变了紫宸殿的作用。武则天住在大明宫时还没有称帝,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掌权听政了。可身为女性,到含元殿、宣政殿都不太方便,因此她经常在紫宸殿听政。久而久之,紫宸殿就跟宣政殿一样也具有了听政的功能。

麟德殿和翰林院

麟德殿可同时容纳3500人吃饭

翰林院的工作就是陪皇帝玩

于赓哲讲,整个大明宫的布局实际并非四四方方,根据地势实际上是个梯形布局。在前朝、中朝和后宫三大部分中,也有一些根据皇帝需求搞了不少改变,比如麟德殿和翰林院。

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边,它是唐代的国宴厅,可同时容纳3500人吃饭。它有三个靠在一起的屋顶,底下的建筑却是打通的。唐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三殿”这个词,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肯定是三座宫殿。其实唐朝人写的“三殿”如果说的是大明宫,就是指这三个屋顶的宫殿——麟德殿。

翰林院的位置在西夹城,和大明宫隔了一道宫墙,但距离皇帝活动区域很近,而且有一道翰林门直通大明宫。大臣上朝一般在前朝、中朝这一带,翰林院为何会在这儿呢?当年唐玄宗搞的翰林院,跟晚唐和宋代的翰林院并不一样。晚唐和宋代的翰林院是掌管政令的,是中央的决策机构。但唐玄宗时的翰林院功能非常单一,就是陪皇上玩。比如皇上要在太液池里举办宴会,风光很好。皇帝说,来,让李白给写首诗,李白马上就得过来。

翰林供奉干什么的都有,下棋下得好的叫棋待诏,写文章写得好叫文学待诏,医术高明的叫医待诏。唐玄宗时期宫廷和民间都盛行斗鸡,唐玄宗还在翰林院里养了一个斗鸡供奉,叫贾昌。贾昌走在前头,他养的200多只鸡跟在后边排成两列跟军队一样踏着正步前进。因为有这个本事,唐玄宗就给了他斗鸡供奉的职位。

大明宫的建筑细节

陶制鸱尾形制巨大

龙的造型形态多样

博物馆内展示了许多考古发掘出土的建筑构件,于赓哲逐一做了讲解。

一个巨大的鸱尾被摆在陈列的较前端。这是古代房屋屋脊两端卷起来的两个角之一,是陶制的、空心的。鸱尾的大小和建筑物的体量是成正比的,这么大的鸱尾足以证明,当时建筑的屋脊高度应该至少是在十二三米以上。

一根龙形灯柱,造型很吸引人。这是放在佛寺道观等宗教场所的供灯灯柱,顶上一般会放镂空的石灯。唐代皇帝虽然也被称真龙,但老百姓使用龙的形象,也不会有人找麻烦。所以唐代很多民间器物上有龙的造型,龙形态多样,有飞的,有坐的,有走的。宋代之后龙的形象越来越强调飞翔,腿也越来越粗短。到了明清时期,龙的形象被皇室垄断了。“总的来说,唐朝不搞文字狱,没那么多忌讳讲究,是一个比较自由、平等和开放的时代。”

一个沙盘模型,反映的是大明宫初建时的场景。沙盘上有的地方堆着建筑材料,有的地方工人正在夯土,有的地方搭着脚手架……沙盘后面的大屏幕以动画展示的方式,展示了整个大殿的修建程序。当年修大明宫动用了数十万民夫,工程进行得很快。在唐高宗下令修建的第二年,这个宫殿的主体就已基本落成了。当然最先修成的就是三大殿,后宫那些建筑是逐渐补充起来的。

展陈的建筑构件还有方砖、筒瓦、瓦当等。其中一块砖上有“官匠杨志”四个字。唐朝的工匠分两种,一种是官匠,一种是和雇匠。官匠就是政府控制的各个门类的手工业工匠。政府把这些工匠控制起来,单独建立户籍,他们所有的产品政府全都包了。这些人没有择业的自由,连子孙也没有。这种半强制的劳动,导致工匠的劳动效率和创造积极性不高。从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另一种工匠形式,即和雇匠。说白了就是按市场价外聘的拿工资办事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陶制下水管道也有陈列。“这种陶制管道一头稍粗一头稍细,可以一头套一头,几百个连成一个长长的下水道。在接头的地方还有个内圈,以保证套得牢。”

一块透雕龙纹石栏杆看起来比较精美。这是太液池旁边的栏杆,只不过时间久了,两边的都断掉了。当年唐朝宫殿里用的都是这样的栏杆,厚重而精美。

唐代人的审美观

以胖为美并不意味着胖子多

而是审美观受到了佛教影响

于赓哲说,唐朝人是以胖为美。不过所谓唐朝的以胖为美,需要辩证看待。唐朝近300年,初唐女性的审美还是比较瘦的,比如《步辇图》上唐太宗旁边那些宫女都很瘦。到了盛唐时期,经济发达了,又有尚武风气,再加上那时候认为长得胖的女性能生育,结果就造成了女性的体态审美越来越丰满。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时候胖子就一定多,而是说审美观是这样。不管初唐、盛唐,不管女性是胖还是瘦,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一张圆脸是必要的。现在的女孩子自拍要讲究角度,为了看着脸瘦还要加瘦脸滤镜,而唐朝一定是面若银盆。

于赓哲认为,唐朝的女性审美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唐代佛教信仰非常盛行,佛像有个共同特点,面部都比较丰满。唐朝的女性画像,常见脖子有横纹,很多人以为是多层下巴。其实不是,它就是三道纹。“三道纹在佛教造像中有讲究。有的典籍中把它叫作蚕纹线,还有一种说法叫三刀痕,流传的佛教故事和观世音救苦救难有关。所以中国的佛教造像,无论是佛还是菩萨,脖子上往往都有三道。现代人往往爱用现代视角代入,一看唐朝女性画像脖子上这三条横纹就说是双下巴、三下巴,实际上人家并没打算展现下巴,展现的是三道纹,认为这是吉祥之象。”

唐代宫廷与马球运动

连皇帝都是马球高手

无论男女都是马球爱好者

在博物馆一个区域有一组唐代打马球雕塑,背后喷绘的背景是章怀太子墓的马球图壁画。

于赓哲说,马球在唐代非常盛行,达官贵人几乎都是马球的爱好者,连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马球高手。在当临淄王的时候,李隆基曾代表唐朝去跟吐蕃代表队打马球,把对方打得大败,唐玄宗的马球技艺由此可见一斑。大明宫跟马球运动也很有关系,在大明宫清思殿曾出土了一块唐文宗时期的石碑,记述了清思殿旁马球场的建设过程。

唐朝马球兴盛到何等地步呢?不仅男子爱马球,女子也酷爱打马球。不过女性打马球有个天然短板,女性一般个子不高,力量也没有男性大,手臂也没有男性长。而唐朝的马是河西马之类的马,个头比现在的马更高一些。如果四肢不够长,打马球就比较困难。因此唐朝女性后来出现了两种打马球的方式,其中一种叫驴鞠,就是不骑马而改骑驴了,不过也能享受打马球的乐趣。

2012年西安发现了一座唐墓——晚唐泾原、镇海节度使周宝夫人崔氏墓。墓葬里出土了鞍具、马蹬,还有驴的骨架。考古学家对驴的骨架进行了细致研究,从关节的磨损的情况推断,它经常做一种高速冲刺再急剧转弯的动作。有个合理解释:那就是这头驴根本不是平常种地负重的驴,而是打驴球的驴。由此推测崔氏夫人是个驴鞠的狂热爱好者。

唐朝女性打马球,除了驴鞠,还有一种叫步打球,就是不要马也不要驴,直接步打,拿的球杆还是同样的球杆。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就写过步打球的诗。由此大家很自然会想到现代曲棍球运动。另外在日本正仓院里有很多唐代文物,其中一个唐代花毡的正中央有个图案,是一个小孩正在打步打球。也就是说,步打球这种形式可能更为女性和儿童所喜欢,因为它的对抗没有马球那么激烈,危险系数也低,很适合妇女和儿童来玩。

唐代人的饮茶习俗

“还没有完全摆脱菜汤的做法,所以要加各种佐料”

博物馆一角展示了一套唐代茶器,是根据出土文物尤其是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皇家茶器进行复原的,有储茶器、碾罗器、筛茶器、煮茶器等。

于赓哲说,茶叶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但什么时候开始饮用,还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刚开始,茶叶主要是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在使用,后来才逐渐走向中原地区。目前能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是在陕西汉阳陵出土的,很多人认为,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应该从西汉算起。

“但要我说,这个话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因为茶叶最初被人们使用的时候,很可能并不是用来饮用的,而是有两种用途:一是药用,神农本草经里边就有茶叶;二是食用,它原本可能是被当作蔬菜食用的。汉阳陵的茶叶出土于15号外藏坑,伴随出土的是粮食,所以可能是当蔬菜来用的。西晋文献中出现了茶粥,是把茶叶放到粥里去煮,这完全是菜汤的做法。”

“唐代初期和中期,茶叶逐渐走向黄河流域。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山东泰山灵岩寺有一个南方的禅师教弟子们打坐,弟子们一到中午就犯困,他为了提神,给弟子们饮茶。结果从泰山灵岩寺开始,饮茶风气席卷了整个中国。”

博物馆展示的储茶器是一只乌龟的形状。揭开背壳盖子,里面有一个直径几厘米的茶饼,茶饼中间有个圆孔。于赓哲说,唐代的茶饼就是这个样子,大小也差不多,中间的小孔方便穿绳子。煮茶前,首先要用茶碾子碾碎,直到碾成墨绿色的粉末状。

碾碎之后还要放到筛茶器里筛。之后才能放到煮茶器里用水去煮。煮的时候还要加很多料,比如盐、胡椒、橘皮、姜等。

于赓哲说:“为啥唐朝人喝茶要这样干?要我说,唐朝其实是一个过渡阶段,还没有摆脱原先菜汤的做法,所以要加各种佐料。当然包括《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等人在内,他们都反对这样做。但反对归反对,当时主流的煮茶方式就是这样的。”

唐代人的正月习俗

正月初七吃“煎饼”

十五有“假面舞会”和“情人节”

现在是正月,正月里头唐朝人有什么习俗呢?

于赓哲介绍,唐朝没有“春节”这一说,大年初一叫“元旦”“元日”“元正”或“岁日”。每年政府规定“除夕元正假”,加起来也一共是7天,是除夕及之前三天,和初一、初二、初三。

在唐代,正月初七是人日,这一天要登高,要拿纸剪彩,还要吃煎饼。“唐代人吃的煎饼,现在已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了。但唐朝人所说的煎,一般是指现代人说的烙,所以可能是一种烙饼。”

正月十五在唐代叫上元节。上元节干什么呢?一是观花灯,二是吃节令食物。节令食物有丝笼,有上元油锤,但还没有元宵、汤圆。

正月十五的风俗源于上古时期对太一神的祭祀。祭祀时间原本不固定,汉武帝时固定在了正月十五,由此上元节就出现了。上元后来成了道教名词,也融入了佛教元素。佛教有燃灯,跟上元节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观花灯的风俗。

长安城平常实行宵禁制,一年只有三天不宵禁,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大家可以自由上街观花灯。本来唐朝两性交往就比较自由,这三天又不宵禁,结果正月十五就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了。从隋代开始还有一种风俗,正月十五上街都戴着面具,跟假面舞会一样。不过这个风俗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后来有大臣给皇帝建议:戴个面具,男男女女在一起,很不严肃,所以干脆就把这一风俗就给禁了。

唐代正月十五还有一些民间风俗,比如用豆糜来涂门户。豆糜就是豆渣,用豆渣蘸上油,然后涂到门板上,说这样可以发财。此外还要迎厕神,又叫迎紫姑。为啥要到厕所里边迎这个神呢?紫姑在南北朝时就有这个传说了,说是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但命运多舛嫁人做妾,结果正房彪悍得不得了,把紫姑欺负得最后“激愤而死”。据说是死在厕所里了,因此紫姑就变成了厕所之神。那要怎样迎紫姑呢?每到正月十五,乡村的人就要扎一个草人,穿上女人的衣服,放到厕所旁边,几个人抬着,然后念念有词说:大郎不在,曹姑不在……曹姑是谁呢?就是那个正房啊。当抬着草人的人觉得肩膀上一重,这就迎上来了。迎了干什么呢?把她迎到一个沙盘前。紫姑草人手里拿了一支笔,据说那个笔能在上面画出字来,能卜吉凶。李商隐曾写过一首诗《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意思是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厕神紫姑。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新闻推荐

陕西本轮疫情确诊病例中 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危重症风险高10倍

2月10日,华商报记者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根据中省专家分析,截至今年1月13日24时,陕西本轮疫情累计报告的本土新冠肺炎确诊...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陕西文物探探探 第40期 唐代的宫廷生活与正月习俗)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