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汾酒、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当传统篆刻遇见酒文化、古建筑文化,会迸发什么样的艺术美感?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4月25——28日到山西采风,来自陕西终南印社的20多位篆刻家如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印人采风
关注和文字有关的人文历史
本次采风团由终南印社29位篆刻家组成。作为成立历史仅次于西泠印社、在全国拥有相当影响力的印社,自成立之时起就名家辈出。本次采风团更是由4名篆刻名家、西泠印社社员——魏杰、岐岖、陈根远及张哲领衔。
画家采风,面对风土人情,多以相机留影、速写、毛笔现场写生等表现,但和画家不同,篆刻家的创作,大多在面积只有几平方厘米的印石上完成。那么,他们在采风的时候,什么素材才是最关心并收集的?
在采风首站杏花村,一个酒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记者详细观察,发现只要是带文字的东西,不管是阎锡山手书的牌匾、带文字的石雕、记事石碑、前人墨宝……都能吸引篆刻家仔细端详。在汾酒老作坊博物馆,记者看到,几个篆刻家蹲在地上,围着一个石雕底座热烈讨论,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底座上本来有文字,不知什么原因被磨毁。“篆刻家长年和文字打交道,这或许就是“职业病”。”有篆刻家笑着说道。
而在“文字”之外,杏花村、汾酒的历史,平遥古城的材质、规划,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前世今生,也深深吸引了篆刻家们的注意力。
“对印人而言,必须具备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印人采风,关注最多的应该是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在篆刻家韩春涛看来,这是印人的一种情怀,不同地域的审美会给印人带去新的感受,从而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不一样的审美表达,避免走入故步自封的自我满足和风格僵化的模式。
采风创作
不久将登陆“华商微拍”
“把酒临风”的豪迈、“诗酒年华”的超然、“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闲适、“能饮一杯无”的期待……
在酒香萦绕中,众多和酒文化有关的诗词,经过终南印社篆刻家们的刻刀,变成了一方方印章。而雄浑的平遥古城、精美的王家大院同样给终南印社篆刻家们带去了灵感和创作冲动。
同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篆刻文化和酒文化、古建筑文化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用篆刻来表现后两者,又会迸发怎么样的艺术、文化之美?
“三种文化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刚柔相济”“方寸天地宽”“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本也是“石上造屋””……对此,魏杰、岐岖、陈根远、王凯等篆刻家如是表示。篆刻家侯立新表示,篆刻家采风时,关注点大都一致,但个人的阅历、认知、学养不尽相同,其采风所得一定也会各不相同,因此创作的作品一定气象各异,各具魅力。
据了解,在采风活动结束之后,由篆刻家根据采风所得创作的印章作品将组成篆刻专场,于5月份登陆“华商微拍”,与篆刻爱好者分享采风收获,同享融合山西酒文化、古建筑文化的篆刻文化之美。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文/图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五一”“端午”假期将至,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