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椒香遍野 坡地里种出“钱串串”
沿着黄环旅游公路继续往东,两旁的山势越来越高,坡度稍缓些的地方,一块块土地被开垦成不规则的形状。
“村里8到12组是台塬地,不仅分布散,保墒条件还比较差。48户贫困户主要集中在这里。”孟姜塬村党委书记王晓梦对记者说。
在这个“地无三亩大,路无一里直”的地方,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人得在土里刨生计。王晓梦说:“经过考察,和这里地形条件差不多的村子栽种花椒收益还不错,于是动员这些贫困户种起了花椒树。”
“小宁,你这花椒树种得忒精细。”路过的邻居忍不住夸夸这个勤快人。
“把花椒树管好,这就是钱么。”李小宁乐呵呵地说。
一听说寒潮要来,李小宁早早给地里的花椒树培好土,刷上了白灰。除了管理自己的12亩花椒地,李小宁家还购入了花椒烘干机和筛选机,开了个花椒收购站。“去年,仅这个收购站就赚了6000多元钱。”
眼看着种花椒也能赚钱,村里跟着种的人越来越多,但在销售中又出现了难题。
王晓梦给记者讲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前不久,他和驻村第一书记雷铜喜到村民颜改民家走访时,发现颜改民哭丧个脸,不断抱怨花椒价咋就这么低。经过详细询问,才知道他家的干花椒一斤才卖了18块钱。
觉得这事不对头,王晓梦摸出手机将颜改民家的花椒拍成视频发给当地花椒种植大户王正民,才得知这种品质的花椒最低收购价都在25元。颜改民这是吃了哑巴亏。
“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的种法不仅质量没啥保证,在出售时还容易被买家各个击破。村民辛苦一年就指忘花椒卖些钱,不能再吃这个哑巴亏了。”雷铜喜和王晓梦商量,“何不成立个花椒联合社,大家把花椒统一交到联合社代卖,有专业的销售人员,这样还愁卖不到合适的市场价吗?”
于是二人找到了王正民,希望他来牵这个头。
“这是个好主意,等咱们产量上来了,我还打算办个加工厂,精加工的花椒才能卖上价。”王正民一口答应下来。
王晓梦告诉记者,这个花椒联合社很快就会成立起来,以后村民的花椒就不愁卖不上好价钱了!
喜“柿”连连 乡村振兴故事多
柿子是孟姜塬村的土特产,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我们村的柿子核少,糖分大,做出来的柿饼很受市场欢迎,但大家都是农闲了做上一点儿补贴家用,没人把这当主要营生。”村民杨小峰说。
在杨小峰的记忆中,一过霜降,母亲就会在房檐下挂起一串串黄澄澄的柿子,等香甜软糯的柿饼做好了,自家还没舍得吃就被拿到市场卖了钱。
“柿子摘下来只能等着外地人来收,价格不稳定倒罢了,一两天卖不掉糖化变软后就只能倒掉,太可惜了,而做成柿饼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村民杨志贤家的柿树最多,也最盼着家门口能有个柿饼加工厂。
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孟姜塬村投资建成了集加工晾晒为一体的柿饼加工厂,并由做了多年生意的杨小峰承包经营。
“柿子收购、削皮、晾晒都需要人力,最多的一天用工50多人,去年光劳务费就支出了8万块钱。”杨小峰给记者算了笔账,“给村集体交了6.2万元的场地使用费后,去年厂里收了14万斤柿子,净赚6万块钱。这还没达到满负荷生产,明年一定会更好。”
“有了这个加工厂,不仅柿子不愁卖了,我还能在厂里赚工资哩!咱都50多岁的人了还能在家门口一天赚上200多块钱,以前是想也想不到呦。”村民韦小侠的工作是给柿子削皮,手快的她一天就能削30多筐。
“村民得利,企业赚钱,村集体也能攒下一份家底儿,这叫一举三得。”王晓梦说,村集体有钱了才能给村民多办些实事儿。
现在的孟姜塬村,不仅有4000亩鲜桃树、1500亩花椒树、5万株柿子树,还有部分村民自发搞起来的蛋鸡、肉兔养殖,几乎家家有产业,户户稳增收。截至2020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31万元。
“全面小康,产业支撑是关键。我们还得继续把优势桃产业做强,让花椒、柿饼加工产业持续发力。”雷铜喜对孟姜塬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充满信心。(原载《陕西日报》2021年2月9日第8版)
新闻推荐
近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对红外相机数据进行整理时,发现再次拍摄到金钱豹活动的照片和视频,红外相机位于保护...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