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丽委员
新京报记者 王昆鹏 摄朱良委员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疫情防控成为今年北京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昨日,多位政协委员针对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提出提案,就未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言。北京市政协委员许艳丽建议将故意隐瞒重大传染病感染或接触史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故意隐瞒涉疫信息的确诊患者,可取消其享受感染病症医保报销或由公共财政负担医疗费用的资格。农工党北京市委提交提案建议,应建立适宜突发传染性疾病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
许艳丽委员重大传染病暴发时瞒报应纳入信用记录
对故意隐瞒涉疫信息的确诊患者,取消其享受感染病症医保报销或由公共财政负担医疗费用的资格。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许艳丽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故意隐瞒病情或疫区、确诊病例接触史,外出与他人接触的事件屡有发生。
目前许多省(区、市)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涉疫信息报告制度,例如,陕西省、江西省新余市已经初步尝试将个人瞒报涉疫信息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
“这些措施体现了疫情防控措施的进步,但依然可以完善。”许艳丽说,目前常采用强制隔离等补救措施,而非惩戒与预防性措施。此外,违法成本过低也是造成瞒报行为难以禁绝的原因之一。
对此,许艳丽提交“将故意隐瞒重大传染病感染或接触史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的提案,建议应当完善医疗卫生系统个人征信记录体系。可在信用监管部分新增“根据相关规定应报告而未如实报告的事项”记录,重大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期间故意瞒报的行为可纳入上述记录。
她建议明确各责任主体分工与限制、强制措施,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将瞒报者个人信息进行记录,一经查实,由各级卫生健康委进行汇总并记入医疗卫生综合监管信息平台。
在此基础上,重大疫情发生时,各级各类交通运输部门应对该类人员的购票行为进行核查,核实该人员无感染方可放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居(村)委会,应率先对管辖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网上查询,如有该类人员,需强制其至相应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符合标准方可自由行动;拒不执行的人员,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可由公安部门进行强制执行。
许艳丽还提出,对故意隐瞒涉疫信息的确诊患者,取消其享受感染病症医保报销或由公共财政负担医疗费用的资格,强制其自费诊疗。“由此形成监管结果多方应用的信息闭环,信用体系保证内容公开、透明。”许艳丽表示。
朱良委员应制定应对大规模传染病分级预案
制定至少5个级别的传染病应对预案,分别满足百人、千人、万人、十万人、百万人规模隔离需求。
2020年年初,为应对新冠疫情暴发带来的极大救治压力,武汉紧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收治患者。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朱良认为,火神山医院设计图纸在24小时内完成,是值得骄傲的成绩。不过,站在预防体系的立场看,图纸应该在“负”24个月完成,就是说,应该至少提前两年就完成全套设计图纸,以备需要时立即拿出来。
由此,朱良提交的关于制定应对大规模传染病分级预案的提案中建议,北京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应该得到启发,提前做好大规模传染病应急预案。其中十分关键的是,如何迅速规划和建设激增的收治与隔离场所。首都作为国内国际人员往来的重要枢纽,有必要提前制定周密详细的大规模传染病应对预案,包括收治、隔离传染病人的计划,以及各项设施的规划选址、地基勘探、图纸设计、施工方案等。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去年9月,《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通过,条例指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事件级别和对应措施等事项,并向社会公布。
另外,针对一些急需的应急场所,条例明确,通过与民办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宾馆、展览馆、体育场馆等签订协议等方式确定集中医学观察、急救转运和洗消等备用场所。
朱良在提案中进一步建议,应制定至少5个级别的传染病应对预案,分别满足百人、千人、万人、十万人、百万人规模隔离需求。其中,百万人规模的预案要做出明确规划,百万人隔离在哪里,需要多大规模设施,确定好每一个隔离场所的规划地点、建设工程量、概算。在每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
农工党
建议建立突发传染性疾病科研评价体系
农工党北京市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科研体系建设,提升首都科学防控能力的提案》。由于突发性传染性疾病波动性强,科学研究短期效益不明显,因此获得的经费支持较少,提案建议建立适宜突发传染性疾病特点的科研评价和奖励体系。
提案还建议,政府应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研单位积极开展长期系统性研究,推动应用型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建立适宜突发传染性疾病特点的科研评价和激励体系。同时,支持疾控中心等关键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染性疾病专家学者,切实加强市属单位传染病学科建设。
提案建议,建立央地联动体系,协调市属单位与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鼓励双方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对于国家科研专项给予市属经费匹配。政府牵头和搭桥,针对不同传播途径和发病特点的传染病,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和临床机构三方组成长期合作的联合科研团队,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
推动优化升级重大疫情监控网络系统,构建智慧“天网”,基层检测结果直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汇总并报送,提升信息化水平。
新京报记者倪伟张璐
新闻推荐
本报西安讯(全媒体记者靳民)1月16日,陕西东裕茗茶欧亚国际体验店在西安开业,线下布局再拓展。记者从开业典礼上获悉,截至目...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