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1849年去世,刘鸿翱舍不得让儿子棺材入土,没想到一个多月以后,刘鸿翱也寿终正寝。于是,刘氏家族给父子俩同时出大殡。据说葬礼隆重繁琐,棺材大得连城门都出不去,只得扎起一座天桥将棺材运出城外。
刘家父子与王赠芳多有交集同年去世
道光二十年(1840),刘鸿翱在云南任布政使时,委托自己的五弟买了一处距潍县城三里多、名为黄叶楼的私人花园。购得黄叶楼时,他欣然题诗四首。王赠芳和韵。刘鸿翱在云南任职时,儿子刘曦随同照料,王赠芳当时也在云南任职,三人多有交集。王赠芳看到刘曦撰写的文章,称赞说:“蓄积到极点了,一定能够薄发。”果然,道光二十六年(1846),刘曦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即轻松中举。
道光二十七年(1847)刘鸿翱在松园子街建成私家花园绿野斋后即兴赋诗,远隔几千里的王赠芳又兴致勃勃地和韵。
道光二十九年(1849),数千里之外的王赠芳还专门为刘鸿翱撰写一副对联:“著述等身,三百年来无此作矣;声施载路,八千里外莫不祝之。”而就在这一年,志趣爱好相投的刘鸿翱、刘曦、王赠芳却不约而同地与世长辞了,这不得不说太巧合了。
刘曦,字寅士,号宾谷。擅长书法,喜欢诗词。父亲刘鸿翱在福建、广东、陕西、云南诸地任职时,他一直随同照料。刘鸿翱喜爱古文辞章,随感撰写了很多文章,但因公务繁忙,往往随手就扔,刘曦总是默默地为之收集整理妥当,《绿野斋太湖诗草》就是这样镌刻行世的。刘曦长期随同刘鸿翱辗转各地,顾不上考取科举功名。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考中举人,具有了跻身官员队伍的资格,但当时因为刘鸿翱年高多病已在潍县居家养老,刘曦不忍心远离,故直到去世也没有出任任何官职。
王赠芳,字曾驰,号霞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广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福建乡试副考官、湖北乡试副考官、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曹州(府治今菏泽)知府、济南知府、云南盐法道兼署按察使等职。后来因病辞官归里,以著述自娱自乐。他在学术方面效法宋代儒学,以身体力行为主。他博览群籍,购书五万多卷。工诗古文词,不拘体格,随感而发。著有《毛诗纲领》《春秋纲领》《纲鉴要录》《诗集》10卷、《湖北表微录》《华皇日记》4卷、《书学汇编》4种4卷、《慎其余斋文集》24卷、《续集》4卷。
刘家丧事版本较多民谚折射当地风俗
传说刘曦去世后,刘鸿翱深感不舍,因而刘曦的遗体入棺后,一直没有下葬到郊外的墓田里入土为安,棺材就那么停放着,时称暂厝(cuò)。这是传统时代潍县城里大户人家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事时,经常见到的情景。五十年前笔者家住在建国街(今潍坊市潍城区北马道街)三行(xìng,方言,“层”的意思)车门里时,潍坊制鞋三厂的东门位于三行车门里路西,厂区解放前为潍县城里一户郭姓人家的大宅院。附近民众传说郭家的儿子去世后,人称郭八奶奶的母亲舍不得儿子下葬,暂厝近一年的时间,直到耳听得潍县战役的隆隆炮声越来越近,才不得不让宝贝儿子入土为安。
让刘鸿翱始料不及的是,一个多月后他在松园子街居家端坐着,居然就寿终正寝了。刘氏家族后人们只好给父子俩人同时出大殡。那时的丧葬礼俗十分隆重繁琐,重量级人物去世后往往极尽哀荣,故当地有民谚称“生在江南、死在潍县”为人生的幸福、理想状态。
关于刘鸿翱家的丧事,本地民间传说有几种版本。
有文字记载的版本是:刘鸿翱父子同时出大殡时,仪式隆重有加。遗体入殓妥当后由48个壮汉用大木扛子起灵,没想到棺材又大又重,连城门都出不去,只好临时扎起一座天桥连通潍县城内外,棺材才得以翻越城墙抬到郊外下葬。
刘家家大业大,葬礼自然极其隆重,关于刘鸿翱的母亲的葬礼还有一个民间版本。据传,刘鸿翱的母亲不是正室,她去世后,本地士绅们按照传统的规矩,不允许遗体经过城门抬到郊外,只能由城墙内外的人互相配合,让棺材通过又矮又窄的贴地非正式通道(时称阳沟,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入城外护城河)穿越城墙出城——潍县城在传统时代的确曾有过那么几条能够穿越城墙连通城内外的阳沟。悲痛欲绝的刘鸿翱一生气,索性命人临时扎起一座天桥,让母亲最后一次出城时比本地任何人都要高。这个版本的传说其实是民众穿凿附会的无稽之谈。有记载的真实情况是,刘鸿翱的亲生母亲是他父亲刘济川的正室,张姓,封号为太宜人,刘鸿翱五岁那年,就去世了。
不管哪种版本,刘家丧事传说的故事素材,都是扎天桥让棺材翻越城墙出城下葬,而本地“高不高?刘鸿翱”的民谚也由此而来。
◎相关链接
传统丧葬礼俗繁琐浪费惊人
传统时代,潍县城的丧葬礼俗迎合传统礼教要求,一般围绕倒头、送盘缠、候奠、殡葬、酬谢五个大环节展开。繁文缛节,不胜其烦,奢侈浪费,非常惊人。
倒头是其中一个环节。去世者停止呼吸,叫做咽气,也叫倒头。一切丧葬礼俗从此开始。倒头的基本步骤有叫魂、放噙口钱(男)和噙口佛(女)、焚倒头纸、洗澡、剃头、梳头(男加刮脸)、穿小衣裳、孝子换衣装、扯大布、做孝衣、裱鞋、送浆水、问山人、穿寿衣、报丧、送布、停床、备寿棺、铺棺、指路、焚倒头、送倒头饭、设灵堂、备席子、竖门幡纸、搭灵棚、刷写照壁、印谢帖、送杠、殓材等整整30个程序。
潍县城传统时代寿衣的常见种类有:家境贫寒的,一般穿生前穿过的棉袄、棉裤;家境一般的,穿三根领,即棉袄、小棉袄、小夹袄及一条棉裤;家境富有的,寿衣多半是丝绸料的,但衣料不能用“缎子”(因谐音断子)。女寿衣穿三硬领或五根领及棉裤,白纺绸袜子,?鞋底上绣五彩金莲花。老年妇女有的还戴包头箍子,上钉珍珠一粒,大袄四角也钉珍珠。男寿衣一般是长袍、马褂,共五根领或七根领,帽子在清代是戴瑞秋或宁绸便帽,青宁绸寿?,白纺绸袜子,?底、袜底均绣五彩金莲花;有功名的,按死者地位穿戴。朝帽帽顶、外套均按品级,外套里面是蟒箭袍子。衣料均用宁绸、湖绉料,袜子是白纺绸的。女丧有封诰的,也是按品级穿戴,一般是五根领。妇女穿宁绸?鞋,有的头戴只有前脸的凤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夏明勤)1月14日,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创作演出的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