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用于核酸检测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本报记者 阮班慧 摄核酸提取PCR方舱实验室的垃圾和废弃物都要经过121摄氏度高压灭菌处理仔细检查通过传递窗将产物传递到“扩增及产物分析区”准备上机扩增PCR方舱实验室的外观签收标本
白衣逆行心怀大爱,与病毒共舞立头功。
1月13日上午,古城西安,阳光明媚,乍暖还寒。
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大门里东北一隅,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静卧着一个长方形的白色巨型“集装箱”——这就是该院用于核酸检测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
方舱实验室外,街上车水马龙,医院里秩序井然,一片岁月静好;而就在这个宽2.98米、长17.5米、高3米的长方体方舱实验室里,却有一支全副武装的“白衣特战队”,正在和病毒进行着一场殊死较量。
这些全副武装的白衣战士们,犹如战场上的侦察兵,凭借着过硬的“功夫”和一双火眼金睛,每天在PCR方舱实验室通过基因扩增方法,对几百份送检样本进行核酸检测,排查是否有人感染新冠病毒……
远远看去,移动PCR方舱实验室和普通的集装箱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多了几扇玻璃窗户。10时30分,一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提着送检专用箱,匆匆走到方舱的接样窗口,将一箱送检样本通过样本传递窗递进去……
三级防护80后的检验师姚博芳,熟练地将收到的样本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消杀、签收、编号……然后和她的搭档姚晓雷开始准备试剂。“我原来在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做细菌培养工作,整天和病原微生物打交道,新冠病毒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我并不觉得害怕。我们只要做好防护,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操作流程作业,就是安全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揪出新冠病毒,决不能让它漏网,危害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姚博芳说。
在生物安全柜前,姚博芳拿起一管样本,姚晓雷将试剂精准地送进试管,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N95口罩和面屏,无论是手工加样、核酸提取、手工点样、上机扩增,还是最后出报告,每份标本在整个核酸检测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如行云流水,完美无瑕。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院长贾延说:“方舱虽小,但功能俱全。这个方舱实验室的启用,能在疫情防控的‘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有效减少被检测者的流动,减少样本的转运时间,缩短被检测者等检验报告的时间,降低传播风险,提高检测率。”
据了解,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于2020年12月17日批准正式启用,目前已经检测8000多份核酸样本,均为阴性。该院组建PCR方舱实验室白衣特战队一共有13人,他们都是该院挑选的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有担当的优秀医护人员。其中,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只有27岁,80后、90后是主力军。他们每天两人一班,每天早上从9时30分进舱,常常要忙到次日凌晨,他们从来不叫苦喊累,依然一脸灿烂的笑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移动PCR方舱实验室里同狡猾的病毒周旋、鏖战。
他们一袭白衣,不畏生死,逆行而上,与病毒共舞。透过满是汗水的面屏或者护目镜,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为了谁。文/图本报记者阮班慧
新闻推荐
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读刘春燕散文集《你再不来,就与美好擦肩而过》
■阿枫近日,我读到《你再不来,就与美好擦肩而过》一书,淡淡的乳白色封面,质朴中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带来意料之外的慰藉。一艘停...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