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
浣纱明月下。
日饮金屑泉,
少当千馀岁。
翠凤翊文螭,
羽节朝玉帝。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盛唐长安诗坛,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外,被称为“诗佛”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也是一个标志性人物。王维一生有怎样的经历?在蓝田辋川他住在哪儿?他和裴迪的《辋川集》里写到的20处“游止”是什么地方?
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奔赴蓝田辋川,实地探寻王维隐居地。在蓝田王维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西北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陶成涛的带领下,超150万网友通过视频直播观看了此次探访。
>>王维的一生
曾被安禄山强迫做伪官
一首诗改变肃宗对他的态度
王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后迁至山西运城。陶成涛介绍,王维生于武则天在位时期,准确出生年份学术界仍有争议。按照其弟弟王缙出生于700年来算,最晚不会晚于700年。去世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王维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根据张清华先生《王维年谱》,王维22岁中进士,青年时代在长安受到很多达官贵人赏识。开元九年(721年)担任太乐丞,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犯事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从22岁到36岁,王维一直都在外地任职,还曾在嵩山隐居过。
在洛阳得到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后,王维回长安后还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职。后来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王维约在40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王维隐居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买到了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故居,这便是后来的王维辋川别业。
王维58岁时,发生了安史之乱。他追随玄宗不及,被安禄山俘获带到洛阳,被迫做了给事中伪官。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设宴,乐工雷海清怒投乐器被缚并被肢解示众。当时王维被拘菩提寺,好友裴迪来探望时谈及此事,王维听了悲痛万分,作诗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肃宗收复洛阳、长安后处理伪官,王维一度被贬。后来这首诗受到肃宗皇帝赏识,加之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官为兄长赎罪,肃宗基本没处罚他,最后又升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的副手。
临终前,王维给肃宗上表,把自己的辋川别业舍为寺院,而他最终也归葬辋川。
王维在家里是老大,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王维32岁时妻子去世后再未娶,也没有儿子,一个人终老。
陶成涛介绍,在唐代隐居风尚流行,很多达官贵人在城南有别墅。王维官阶有十年时间都是七品、六品,每年的俸钱(钱币)和俸料(实物)及各类补贴加起来,折合今天人民币和物价水平,约在年薪30万以上。所以,王玮的隐居还是可以过得比较潇洒的。
>>王维与辋川
辋川成就了王维
王维也成就了辋川
张效东介绍,辋川距蓝田县城6公里,是秦岭北麓一个从东南到西北走向的峪道,全长11公里,宽200~500米。唐代时辋峪四面青山,中间是十里大湖,加上峪口比较封闭,是离长安最近的一处世外桃源。
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王维在辋川隐居了14年。可以说,辋川成就了王维,王维山水诗、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基本都是在辋川完成的。而王维也成就了辋川,王维身后虽已千年,辋川至今仍是人们心中一块文学圣地。
据了解,王维和好友裴迪的山水诗集《辋川集》里写了二十处“游止”,每处王维和裴迪都各写有一首五言诗。
张效东介绍,这二十处“游止”被后世叫做“辋川二十景”,它们分布在辋河两岸,相对有三个比较集中的地区:北区、中区和南区。北区是裴迪的故居;中区是王维到辋川的第一个住处——孟城坳故居;南区是王维的后期居所——飞云山故居。每个区有六七个景点。“这几年蓝田开展全域旅游,我们成立了王维文化研究会,找到了王维两个故居遗址及王维墓遗址,还有二十景的遗址。我们寻找遗址时,就是以王维和裴迪的诗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大量走访当地群众。目前,二十景原址已落实了十五个。”
实地探访中,我们走访了白石滩、金屑泉、欹湖、鹿柴、孟城坳、鹿苑寺六处游止地。
白石滩、金屑泉、欹湖、鹿柴、孟城坳、鹿苑寺
一路前行追寻诗中美景
寻觅白石滩
为了定位白石滩
把10公里辋河“篦”了一遍
王维《白石滩》诗曰:“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诗意是:清澈见底的辋水边,长满了差不多可以用手满把来抓的绿色的蒲草,住在河东西两岸的姑娘们,趁着月光在白石粼粼的河滩浣纱洗衣。
张效东介绍,这四句诗提供了丰富的地理、水文信息。白石滩所在地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河流平缓,这样水边才有可能生长蒲草;第二,河滩面积较大;第三,河谷宽阔,两岸都有村落民居。根据这三个条件,他们把10公里辋河整个“篦”了一遍。详细考察后,只有下游的闫家村一处完全附合以上条件。不过,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土造田,百亩河滩如今仅剩辋河河道周围10余亩大小。
辋川镇闫家村村委会广场旁边桥下很宽的河道,便是白石滩。
找到金屑泉
以裴迪住处为坐标 终于找到金屑泉
王维《金屑泉》诗曰:“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诗意是:每天饮金屑泉的水,可以返老还童,青春永驻。成仙后乘龙凤所驾的车子,用仪仗作前导去朝见玉帝。
辋川山泉星罗棋布,怎么找金屑泉?
张效东说,裴迪的《金屑泉》间接提供了寻觅线索:“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由此可见这是一眼大泉,因为只有较大的泉面才会有“萦渟澹不流”的感觉,且泉水离裴迪居所很近,因为裴迪能在清早独自一人前去取水。裴迪所住地方被王维称为裴迪小台,裴迪的诗《北垞》“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给出了线索,诗人说他在南山侧的北垞下面建了一座房屋邻近欹湖,南山现在还在原地,北垞是个土丘,紧挨欹湖遗址。
张效东带领大家到一道干沟旁的小径上,干沟一边是村民的房屋,另一边和前方是大面积低洼之地,长满了树和草,他说低洼之地正是当年欹湖的覆盖范围,裴迪小台原址所在地。但他们开始排查时并未发现泉水,走访老人后得知这里原本有一眼很大的泉,40多年前水泥厂进驻后就消失了。在一位村民指点下,他们在干水沟离裴迪小台约150米处的地方找到被废弃的地下设施。刨去浮土揭开盖板,一个宽2米、长4米、深3米的蓄水池被挖出来了,一汪池水清可鉴人。原来水泥厂建厂时将此泉改造成与抽水塔配套的全封闭蓄水池,供员工生活用。金屑泉终于被找到了。
欹湖今安在
王维故去一二十年间 欹湖消失了
王维《南垞》诗曰:“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张效东先生说,诗里说从欹湖的南端遥看湖的北端,辽阔浩淼,湖岸的村落人家看不清楚。
事实上,欹湖就坐落在从闫家村到杜家村(属官上行政村)之间辋谷最宽的一段川谷里,全长约4.5公里,宽200~500米。从王、裴二人诗文可知,当年这里碧波荡漾,渔舟往来,风景旖旎如画。
在王维之前,欹湖就曾吸引过唐初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湖畔建造了别墅——蓝田山庄。从王维、裴迪的诗文可知,欹湖正是他们浮舟往来的重要游止。但欹湖在后来辋川的众多诗人笔下却再没出现过。其中,李端在《雨后游辋川》诗里对辋川作了全景式描写,写到了村墅、泉井和长着花草的田野,却没有关于欹湖的描写。由此推断,欹湖很可能是在王维761年去世之后,最迟至李端784年去世之前这20年左右的某一时间突然消失的。而引起这样突然变化的,最大可能是地震灾害。
张效东说,检阅历代县志可知,大历六年(771)四月和乾符六年(879)二月,蓝田“地大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出。”推测有可能就是地震导致欹湖消失。
但闻鹿柴景
哑呼岩沟为鹿柴 传说是王维养鹿地
王维《鹿柴》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但鹿柴在哪儿?“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效东带大家走进了辋河西岸河口村西一条山沟,沟口大石头上写有“哑呼吴家村”几个字。张效东介绍,鹿柴的“柴”,古汉语通“寨”“砦”,即栅栏,篱障,鹿柴是别业中一处设有栅栏的养鹿的地方,这道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就是鹿柴遗址所在。
张效东说,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虽有溪水却无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空山不见人”;而这个沟道顶端上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仅天宽地阔了,且全变成土山土地了,那里有居民和在田间劳作的人,王维虽看不到人,却“但闻人语响”。哑呼岩沟近似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午后被沟南边山头遮挡,傍晚夕阳又会从西口照射进来,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象。
再会孟城坳
第一个故居前的宫槐陌已成水泥路
王维《孟城坳》诗曰:“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位于辋川镇官上村。村内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南临公路北是村道。村北的峣山梁上就是著名的蓝关古道。
张效东介绍,官上村是辋峪人烟最集中的地方,古时曾是一座兵城。王维称其为“孟城坳”,坳是山间平地的意思,事实上这里也是辋谷最宽平处。“孟城”则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墅蓝田山庄的所在。王维入住时古城已破败,只有“古木余衰柳”。这里也是王维在辋川的第一处故居。
和孟城坳相关的是“宫槐陌”。裴迪《宫槐陌》写到:“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张效东说,从宫槐陌字面意思来看,是一条路旁植有宫槐的小路,宫槐即守宫槐,但古籍文献中说的守宫槐现在似乎没人见过,一般认为宮槐就是普通槐树。官上村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说,现在横贯村中间的东西走向街道长约1千米、宽约4米,过去路旁有13棵粗大的古槐,最大的一棵有三四人合抱大,推测应为唐槐。由于古树威胁到住户安全,上世纪50年代末陆续被砍伐。他们一一查看了老人所说的古槐遗址,这条一千多年前的小路,穿过历史迷雾和人们相逢在王维故居前。只是当时的槐荫小道,现在已成水泥街道了。
邂逅鹿苑寺
在唐代叫清源寺是王维的故居
王维《文杏馆》诗曰:“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探访的最后一站是王维飞云山故居遗址的一株银杏树下。粗大的树干上有“西安市古树名木”的牌子,树下立有“鹿苑寺”的石碑,银杏树前面隔一条路就是很深的山谷。张效东说,这里正是王维后期在辋川的隐居之处——飞云山故居。鹿苑寺在北宋以前称“清源寺”,其前身正是王维在辋川后期的居所。门前原是辋河,不过现在辋河已改道。王维、裴迪二人诗中所写“文杏馆”遗址应该也在附近。
张效东介绍,上世纪60年代鹿苑寺被毁。他们这几年把《唐书》记载的葬在寺西的王维墓址也找到了,现在被压在一处厂房建筑物下面。寻找王维故居和辋川二十景遗址所做的这些工作,都为以后打造王维纪念馆奠定了基础。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摄影 张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彦刚)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考试,陕西省今年成人高考考试10月25日下午结束,按照陕西省进行成人高考招生实...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