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绒介绍大棚蔬菜长势
青菜、包菜、芹菜等绿叶菜,对于以前阿里地区群众来说,十分稀罕。现在,随着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产能的进一步扩大,阿里地区群众餐桌上的菜品,日渐丰富了起来。
高原上的大棚蔬菜陕西提供全部技术
7月20日上午,华商报记者走进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这个园区占地800亩,共有161座日光温室大棚,其中一座智能温室大棚是2016年陕西第八批援藏干部援建的,投资810万,由杨凌示范区提供了无土栽培技术。
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张绒介绍,她进藏前是杨陵区农业农村局技术干部,现在是噶尔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干部,主要给温室大棚提供技术支持。例如生菜,通过育苗床育好后,移栽到大棚里,再进去水培系统,生长25天到1个月后,就可以上市。智能温室大棚从3月开始种植,到了10月需要清棚,因为气温太低了。下一步,将进行扩建,引进升温装置,让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在其他大棚里,还种植有各种绿植,这在4300米海拔的阿里地区也很罕见,“这里没有土,就是砂石,没办法种,2006年,大家从五六十公里外的扎西岗乡运来土,和羊粪一起混合发酵后形成新的土,然后用来栽培。”张绒说。
还给很多当地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大棚属于公司化管理运营,陕西方面提供全部的技术支持和大部分品类的种子,还给当地人提供了岗位。
35岁的阿旺旦扎是革吉县人,原来主要以放牧为生,家里6口人,一年收入4万元,现在,他在大棚帮忙种菜,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
以前,阿里地区的大部分蔬菜都是从郑州、西安、成都等地运来的,运费比菜都贵,现在,整个园区里产出的蔬菜,解决了阿里地区和噶尔县所在地狮泉河镇群众45%的蔬菜消耗。
噶尔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米玛罗布说,陕西援藏干部支持后,蔬菜品种越来越多,一采摘就能直接上到群众的餐桌,大家的营养搭配也更科学,特别感谢陕西。华商报特派西藏阿里记者 卿荣波 文/图
新闻推荐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结束,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为报志愿发愁,理想与现实、兴趣与就业,谁前谁后,孰重孰轻?还有几天就到高考...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