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已种上蔬菜,预计年底边境小康村的村民们就能在家门口吃上新鲜蔬菜了
桑珠今年40岁,问他对以后的日子还有什么期待?他咧开嘴笑着说,“没想过,现在我们过得很幸福。”他的妻子次仁卓玛也在笑,满脸的幸福。
牧民们以前怎么都没想到还能住上两层楼房
桑珠和妻子住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索多边境小康村,他们的房子在219国道旁边,是临街的房子,门口能看见“高原藏餐”的牌子。打开门进去后,是典型的藏式装修。一楼是餐厅,二楼是住宿的地方。
两层房子共约120平方米,是按人均30平方米的房子分配的。他家四口人,两个孩子一个14岁,一个11岁,都在阿里地区上学,分别是初二和五年级,“我们这是教育资源三包,包吃包住包上学,孩子一般一学期回家一次。”
在2019年4月以前,桑珠一家住在安居房里,总面积是60平方米,硬件软件条件都很差,吃水就去噶尔河取,各种不便。2016年,阿里启动边境小康村的建设,2017年,噶尔县索多边境小康村开始筹备建设,2018年5月,一期启动,2019年4月,二期启动。2019年6月,66户藏民搬进了小康村,12月,247户藏民也搬了进来。
索多是第一批搬进小康村的,“房子配套齐全,还有单独的卫生间,”他说,藏民们不用掏一分钱,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喜好装修一下就行。边境小康村里还有广场、公园,每一家入户的道路都已硬化,路边有路灯,垃圾桶,不仅种植的有格桑花,还有油菜花,都是陕西的施工队给带过来的。索多以前主要是放牧为主,年收入约2万元。现在,他平时把牦牛和绵羊等和小组里的其他人轮流着放牧,开了餐厅,自己投资40多万元买了大卡车跑运输,“一个月的收入就有1万多元,这是前些年根本不敢想的日子。”
陕西援建温室大棚,把菜篮子建在了牧民们的家门口
平挫次仁59岁,是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就是技术指导员。以前,他的收入也单纯依赖放牧,现在他管着边境小康村里的4个大棚。这4个温室大棚,也是今年6月陕西援建的,里面种植的有西红柿、白菜、土豆、萝卜、青椒等,“大家水平有限,都还在摸索之中,预计年底就能在家门口吃上新鲜蔬菜。”
据了解,第九批援藏干部到达阿里后,发现边境小康村的产业配套还不到位,今年整合了920万元的资金,在全县的6个边境小康村建设了14座日光蔬菜大棚,真正实现了牧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把菜篮子建在了牧民们的家门口。
村子计划开扶贫超市服务牧民和游客
门士乡乡长熊小毅说,目前,小康村里用的是札达县水电站的电,属于孤网运行,还不太稳定,今年9月,国家大电网通了后,电的问题就能彻底解决。这个村以前是纯牧业村,冬天雪很大,牦牛和绵羊的死亡率很高,藏民们生活得很艰辛。边境小康村建成以来,藏民们的日子有了明显的好转,下一步,计划发展一些产业,包括建立短期育肥基地,还计划打造以服务为目的的产业,在村里开扶贫超市,不仅服务本地牧民,还能服务游客。
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噶尔县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尚小刚说,截止目前,陕西援藏资金投入了3000万元参与到噶尔县4个边境小康村的建设,为基础设施的改善做出了贡献,真正实现了西藏阿里地区提出的“让每一个牧民成为神圣国土的守卫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这一目标。华商报特派阿里记者 卿荣波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满淑涵)7月13日,省民政厅办公室印发通知,将于7月至9月依托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组织开展2020年度养老护理员相...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